首页 供应 求购 产品 公司 登陆

家缠万贯不如收藏一件钧窑,论钧窑的价值

  • 发布时间:2018-09-25 15:32:10
    报价:面议
    地址:广东,珠海,明珠南路翠珠四街51号蓝海金融中心16楼整层
    公司:珠海亿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个体】
    手机:13580576205
    微信:yywh1816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钧窑创始於唐代,历经宋、金至元代,胎质细腻,釉色华丽夺目、种类之多不胜枚举;颜色万紫千红,粉彩异呈。器型以碗盘为多,但以花盆蕞为出色。

    特点: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呈现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

    钧釉另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这种现象在民窑中不多见。

    钧窑发展的几个阶段 钧窑主要指位于禹州市北关的宋代钧官窑以及位于神垕镇一带的民窑钧瓷。钧瓷自产生至今,历经千载,几经兴衰。据考古者对古钧窑的发掘考证及文献记载,钧窑有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第三期:金元时期,釉色以天蓝、天青、月白为主,也有带红斑的,造型不太规整,质地粗糙,多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主,施釉不到底,可以用量大质粗概括。

    第四期:清末光绪年间,神垕民间艺人卢天福、卢天恩、卢天增三兄弟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钧瓷进行了恢复,使沉埋地下几百多年之久的钧瓷又萌新生。

    钧窑瓷之工艺特点

    1、胎的特点 钧窑瓷之坯胎,烧成后呈铁青或香灰色及灰白色,断面粗糙,吸水率低,含铁量在含硅量在含氧化铝量在24.80&mdash其化学组成属于北方青瓷之范围。钧窑瓷的施釉则属于一种高硅低铝富磷玻璃液一液分相釉,从而形成钧窑特有的乳光效果。产品烧成温度在1280℃士20℃,釉的膨胀色系数大于坯的膨胀系数,从而形成釉面开片。

    2、器型及制作特点 钧窑瓷器传统制作以手拉成型法为主,器型的耳饰和附件多采用手工雕塑和压铸等手法。此种成型方法多制作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如盘、碗、炉、瓶等。而钧官窑的成型方法除此种外,多采用打泥饼、对接及印坯等方法,制作的器型多为皇室的陈设用品。如:各种花盆、瓶、出戟尊、鼓钉洗、渣斗等。而现在的钧瓷成型方法,多采用注浆成型及脱坯成型。 钧窑瓷器的造型,民间多以圆型器物为主,而钧官窑则以葵花、菱形、四方形、六方形及圆型为主;品种繁多,造型古朴端庄,浑厚大方,设计巧妙,具有圆润柔和的线条及清晰的艺术特色,再施以凝厚质感内蓝外红的乳光釉,则产生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3、釉的艺术特点 钧窑瓷器的施釉方法主要有:浸釉、荡釉、漂釉和刷釉。 早期钧釉的装饰多为釉层丰厚、釉质乳浊莹润的天蓝、天青及月白色泽。少量制品施以紫红斑纹后,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钧官窑产品装饰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红、丁香紫、茄皮紫和红、紫、蓝相间美如彩霞的颜色;器物的底部多施以酱色汁,并刻有数字标号,是配套使用的标记。由于钧官窑制品多为皇宫烧造,所以要求制作规整,釉色变化丰富。

    钧窑瓷器常见的釉色: 1、玫瑰紫 色呈玫瑰红,红中透紫,釉质青葱紫酋,红中偏紫。 2、海棠红 釉色呈鲜艳的海棠红色,并且在器物的釉面上形成生动美妙的“窑变”蜡泪流纹。 3、茄皮紫 釉色呈深红,紫色如成熟的茄皮,红中带紫,浓而为古今所艳称。 4、天蓝 一种莹润光亮,雅中有艳的单色“窑变釉”色,呈莹润的天蓝色,有欲看不透之美感,此种乳浊釉内多少开片,有大量小气孔分布,质感强。 5、天青 一种呈天青色釉,肥润莹亮,有雨过天晴之感,釉面多有棕孔分布。 6、月白 一种匀净明亮比天青色浅的乳浊釉,釉质凝厚、釉面有大片纹片、蚯蚓走泥纹及毛孔分布。 7、紫红斑实属一种釉下彩或釉上彩,多施于天蓝、天青、月白之釉下或釉上,烧后在其釉面上呈现出红霞一片,窑变釉基本上属于一种无法固定色泽的乳光釉,釉质乳浊莹润,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明快的流动感;釉色以红、紫、蓝为基础,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化莫测,具有引人胜之艺术魅力。

    钧窑瓷的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等窑变釉均是一种配方;它所呈现出的五彩争艳,出神入化的效果,均是受窑内还原气氛的强弱、温度的高低、天气的变化,原材料、燃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古人多用“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诗词来形容钧窑窑变色彩的繁多和美妙。

    钧瓷烧成工艺为二次烧成,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器上出现的红紫色是由于在釉中加入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必须在还原焰1250℃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条件稍稍偏离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比较大。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非常稀少的,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窑变微妙之美。

    钧窑瓷器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其产生原因,是由于素烧过的坯体在施釉后产生裂纹,经干燥涂刷,在高温烧制时釉料发生流淌而填平干裂,这就行成了如蚯蚓在湿泥土上爬过的痕迹。

    制作工艺:首先是将取回的泥料去掉石子、草根等所有杂质后.露天堆放,让它饱经日晒雨淋。上冻解冻后,再日晒雨淋、再上冻、再解冻,使泥料完全疏松风化。然后,以石头砌一圆形槽.放上泥料,槽中间插一木桩,用牛拉耙的方法,将瓷石粉碎,兑水变成泥浆,再沉淀陈腐,放出浮水,再加风干,然后练泥。用铲子将泥铲起,反复拍打。彩釉也用当地的釉石,敲碎成核桃般大小,然后用石碾碾成粉,去掉杂质,用无杂质之草木灰及牛骨灰配釉。将泥料用陶轮拉坯成型,然后用圆雕浮雕装饰,或用模子印制。

    在钧窑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对风向、温度和选料、窑址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讲究,有人说“钧窑万变,难在烧成,贵在窑变”,十烧九不成,所以钧窑产品才显得名贵。

    根据考古调查结果显示,北方烧制钧瓷的窑址已有四省(区)的27个县市。河南省除禹州外,还有汝州、郏县、许昌、密县、登封、宝丰、鲁山、内乡、宜阳、新安、焦作、淇县、辉县、浚县、鹤壁、安阳、林县等17个县市;河北省的磁县,彭城、观台、内丘、隆化等;山西省浑源县;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等。


    影响较早的临汝窑在生产印花青瓷的同时也开始烧制钧瓷,位于临汝(今汝州市)东北隅的东窑沟窑,与禹州隔山相望,所烧青瓷,既有汝窑特点,又具有钧窑风格,是两窑互为影响的结果。东窑沟烧制的板沿洗和禹州神垕刘庄窑的同类器十分相似,具有典型的宋钧窑特征。洗底凹入的浅圆窝,在天蓝釉上出现有玫瑰紫色的斑点,釉色有的通体施青绿色釉,介于钧、汝之间。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2025 bestb2b.com

©志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