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泉市火热,不少泉友纷纷亮出自己的珍藏,小编最近就见了不少堪称珍宝的钱币,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有金、银锭、还有方孔钱等,而其中见的最多的就是清朝光绪元宝和民国三年袁大头了。 光绪元宝作为我国钱币历史上第一个铸造的机制银元,在泉市上受欢迎的程度可想而知。 光绪元宝的诞生是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然后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开始的。
所以在光绪元宝上我们不难发现西方钱币文化与中国传统钱币文化相融合所留下的痕迹。 清朝时期的交易货币以银为标准,往往大笔交易用银,小笔交易用钱(也就是铜钱)。由于清政府对于金银的铸造采用放任政策,没有统一标准,各地所铸造银锭的成色和器形都不一样,种类繁杂,换算不便,各自的适用范围都不大,给相互流通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也使清代的货币制度陷入混乱局面
清乾隆年间(18世纪中期),国外银元开始大量流入我国,其中最为常见的有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鹰洋、英国和日本银元等。具有统一价格标准的外国银元进入中国市场后,给清代货币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而外国银元外形一致,价格几乎相当,使用方便,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广受欢迎,虽然清政府一再禁止外国银元的流通,却遏制不了外国银元流通越来越广的趋势
鉴于自己货币的尴尬局面,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做出了铸造银元的尝试。他在广州设置广东钱局,开制库平七钱三分的银元样币。面值分为五等。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之洞又将银元重量改为库平七钱二分,此后,库平七钱二分成为一元银元的重量标准,面值也分五等,辅币重量分别为: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
在张之洞改任湖广总督后,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在武汉开制银元。在有了张之洞这样一个榜样后,各省也纷纷仿效起来,自己铸造银元,先后有江南、北洋、浙江、安徽、奉天、吉林、湖南、福建、四川、云南等省,总计十九个省局开设钱局制造了银元。
光绪元宝,造币总厂·库平七钱二分 银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满汉文“光绪元宝”四字,珠圈外上镌汉文“造币总厂”四字,下镌汉文币值“库平七钱二分”。银币背面中央珠圈内镌蟠龙图,珠圈外上端镌汉文“光绪年造”,左右和下端环镌英文“TAI-CHING TI-KUO SILVER COIN.”,中文译为“大清帝国银币”。钱币自然磨损,历史气息浓厚,包浆均匀,收藏价值极高。
宣统元宝,云南省造·库平七钱二分 钱币的正面分为内圈和外圈两部分,内圈精刻有“宣统元宝”四个繁体字,外圈则顶部环绕着“云南省造”四个小字,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顶部与底部之间,还印有两枚小花用于过渡,币面整体品相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钱币的反面,则是将蟠龙图和英文环绕在一起,呈现出独特而又和谐的币面风格。
光绪元宝是由贵重金属或白银合金铸造,作为我国第一个铸造并使用流通的机制银元,它有着独特的历史熏陶,是价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远的历史纪念意义;同时还是考古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难得的实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