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泉是最常见的一种汉代钱币,它是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的产物。货泉从天凤元年起一直流通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货泉基本都是普通品种,其中的版别有双廓、穿上半星、穿下左决文、穿下右决文等等,带记号的钱币多是表明铸地,一般双廓版式的工艺和质量都较佳,可能是早期中央铸造的;带星点决文的应该是其他地方钱炉所铸,铸造不甚精,可能年代较晚。总体来说,前期的货泉的大小和重量都相差不大,工艺较好,规范程度也比较高;但自新朝晚期至东汉初年,由于持续的社会大动乱和各股起义军、豪强武装的相互征战,经济受到极大破坏,轻小劣币及私铸货泉大量出现,我所见过的晚期私铸货泉其重量尚不及正常的一半。曾有人这么说过:“前有王莽的宝货制,后有咸丰的钱钞制。”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这里先让我们来看看王莽时期的几次货币改制,就可以一清二楚。据史载: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后,改建“新朝”,从居摄二年(公元7年)到天凤元年(14年)短短的八年当中,在他复古、好古、好货的思想指导下,就连续进行了三次货币改制,其时间之短、次数之多,品种之繁,堪称历代之最。 在这里我们不难想象,他之所以频繁地要进行货币改制,其目的不外乎:首先是想削弱刘汉统治集团的势力,破坏刘汉的经济基础;其次是想 摧毁富豪财商、搜刮天下钱财,铲除刘汉集团的社会基础,以增强“新朝”统治的财富;其次是为了支付自身庞大的军政开支,企图解救“新朝”财政困境,巩固“新朝”政权,最后借以实现其复古改制的愿望。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王莽时期的货币,品种繁多,造型奇特,铸工精美,文字隽秀,曾受到世人推崇,甚至被誉为千古铸钱的第一高手,这也毫不为过。至于王莽的货币改制情况究竟是如何?在这里只能简单述说一下:王莽的货币改制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是在居摄二年(7年)变汉制。他于五铢钱外更铸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五十”。又造锲刀、错刀,其形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锲刀五百”;第二次过了二年,即始建国元年(9年)铸行“宝货”,计五物(金、银、龟、贝、铜)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货、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第三次是王莽称帝的第二年,即天凤二年(15年)因“宝货”极端复杂,被迫废除,又继续使用“小泉直”和“大泉五十”两种钱,不久又废除大小钱,改铸“货币”“货泉”两种钱同时使用,以“货布”为主币,“货泉”为辅币。可谓之当时钱币的孪生子。后来,由于“货布”重二十五铢,“货泉”重一铢,即一个“货布”却值二十五个“货泉”,比值极不合理,对当时人民的掠夺更加严重,从而激起了人民对政府的反抗,故王莽还来不及第四次货币改制,就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