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工艺,由于色调淡雅和有粉润之美,故而称为“粉彩”。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制作时,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用国画技法以彩绘画纹样,然后用低温炉火烧烤而成,当时的粉彩器均由景德镇窑烧造。
到乾隆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从乾隆开始,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这时粉彩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志制品中的杰出代表,同时,装饰工艺的发展使得仿生瓷器的成功烧制成为可能,利用粉彩粉润柔和的质感,层次分明的色泽,石,木及各种动植物的色调和质感都能够准确细致的加以表现。
福寿纹碗,清咸丰,高7cm,口径16cm,足径5.5cm。重:0.289kg
福寿瓷碗是清代咸丰官窑瓷器,碗底圈足内“大清咸丰年制”六字款,笔法精湛,神韵甚佳。口部外撇,弧度恰到好处,整个颈部线条内敛柔美。其间隔区域内彩绘着桃枝纹和“寿”字纹图案。。此对瓷碗撇口,弧壁,圈足 ,此对拍品纹饰布局疏密有致,内外纹饰富于变化,并且成对保存,极为难得。绘画技法采用工笔画结合,注重枝叶的明暗表现和“寿”“喜”字体立体层次,花卉枝蔓舒卷自如,设色妍丽繁缛,绘画工致精细,画面洗炼生动,意趣盎然,打破了过往瓷器色彩单调的局面。纹饰中的喜字寿字,在咸丰时期极为盛行,字体书写比较工整,笔道较细。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有福有寿之气质相辉映,以致国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或撰碗铭,或书款识,或绘以花卉、山水,托物寓意,妙趣天成。寿比黄金,福比珠玉。整件器物造型端庄,做工细致,釉色均匀,花纹线条流畅、色彩艳丽,保存完好,于乾隆官窑之中堪称别致。目前市场收藏当时宫廷艺术品的杰出代表,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咸丰时期窑变红釉,有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纹饰中的喜字,在咸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如今,粉彩瓷越来越受收藏者欢迎,在收藏界享有“一粉彩器顶三青花”的美誉。近来,粉彩瓷器在拍卖市场也成为一大亮点。此件福寿纹碗,大清咸丰年制具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为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