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农业基础落后,粮食增产幅度远远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粮食等关系民生的日用品供需矛盾突出。于是国家于1953年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实行统购统销,人们要凭票证来限量购买粮食、油、布、煤、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各种票证加起来共达60多种。票证成了城乡居民吃饱穿暖的一种保障。
或许再没有哪个国家会比中国的票证多,回首当年有说不清地票证情结。它们无言无语的走过了半个世纪,它们浓缩了新中国的历史,记载了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的轨迹。
我国的粮票、布票品种多彩多姿,自成系列;其设计多样化,有版张、连张、小版张、小全张,还分有齿孔和无齿孔等形式;政治经济内容丰富,方寸之中不仅充分显示出我国工农业建设的突出特点和成就,而且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风云变幻的历程。
中国的票证史可谓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兴衰史,从早期民国票据、解放初粮票、文革票证等到后期金融票证、税票、股票、债券等金融类票据,我国的票证种类与数量堪称“世界之最”。
随着对粮票收藏认识的不断加深,再考虑转向珍品和孤品。很多藏家只关注品相比较好的粮票,对有破损的粮票不屑一顾,其实是一种偏见。粮票收藏,更在于其稀有程度和真正价值,而不单单是品相。
中国的票证具有最悠久的历史、最传奇的色彩、最稀少的存世量和最名贵的价值,票证是见证中国百年兴衰的珍贵历史文物,更是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票证作为我国特定时期的产物,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对从计划经济时代过来的人来说是永远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