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忆旧图》完成于1542年,文徵明已是72岁的老人,笔墨已然炉火纯青。构图平稳,别有灵性,山林秀石用笔紧密连绵,但不失高树绝壑的气度,散发苍润浑厚的格调,素洁雅致。在山间泽畔安置小舟及渔者。小桥上琴童相随着雅士,走向画眼——台阁中临窗会友、促膝交谈的友人,引出伤感的“忆人度己”的主题,意味深长。画作崇岭郁秀,静穆安详,似被压抑却透显至刚至纯的中和之气,带有五代以来的山水画特色。
假如我们将目光刚从黄荃浓重的画面移开,脑海中定会保留着夏花绚烂开放、光彩溢人的印记。回头看文徵明的作品,就如面对深沉无波的静湖,使人心境清爽。再三晤对,仿佛感到有如玉石般温润的气息在你面前慢慢沁渗开来。他的艺术超然于市井风俗,素淡渊雅。画题书法隽秀挺健,虽无雄浑率意之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法度谨严,意态生动,与画意诗情交相辉映。
此画充分体现了文徵明的为人思致及艺术追求。这位具儒家风范的典型文人,有着淡然独居山水间的道学思想,怀抱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文徵明是“吴门四家”中最长寿的一位,几乎比唐寅的寿命长了一倍,可谓人生大幸。因而自他辞归出京,放舟南下,专力于诗、书、画70年,力避与权门贵族交往。其诗文书画无一不精,被人们称为是诗、书、画、印“四绝”的全才。逾至晚年,声望日隆,耄耋之时还孜孜不倦。一天黄昏,在青灯下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享年九十,归于永恒的静息。后人将他安葬于苏州相城区元和镇文陵村李家浜,身心从此化入家乡四季轮回之雨露风霜、春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