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拍,香港苏富比瓷器相关门类推出三大专场,总成交额高达8.04亿港元。但其中两大专场均为单品专场。其常设的“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专场获得3.76亿港元成交额,一件“明永乐 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以4828万港元问鼎,彰显明代精品实力。紧随其后的“清乾隆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纹”拍出4156万港元的价格,最有趣的是一件“清雍正 斗彩鸡缸杯”以3316万港元位居第三位,再次印证清代宫廷仿制瓷器的高超技艺。
自古瓷器藏家就喜爱青花,流传下来的出自官窑、品相完好的器物如今已难得一见,就是见到了,价格也会高得一般人难以承受。因此,近几年民窑的、品相尚好的器物越来越受关注,且价格也在不断升温,但同时,做假做旧的也就出现了。因此,藏家刘德明提醒藏友,在购买瓷器前还要多掌握一些瓷器的识别要领。
首先,要了解朝代的瓷器特征。比如明代瓷器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瓷器的胎体分为琢器和圆器,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是比较厚重的;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然后就是要了解各代瓷器的款式。如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与明代瓷器不同的是,在清代瓷器的造型中,顺治、康熙的比较古拙、丰满、浑厚,到了雍正时就显得非常秀巧隽永,而乾隆时则显规整,再到了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清代瓷器的胎体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清代瓷器中的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像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等。清代瓷器中还要了解的是,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位收藏爱好者花三四千元买了一只“鬼谷下山”青花大罐,结果被当地专家鉴定是元代遗风的明代洪武年间的瓷器,据说价值达到了数百万元。对于这件青花大罐的真假,我们暂且不做评论,但就市面上屡屡出现“鬼谷下山”青花大罐,我们要提醒广大藏家,瓷器投资不仅仅要看图案,更要关注细节。
在2005年伦敦佳士得的拍卖会上,元“鬼谷下山”青花大罐以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5亿元)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的世界记录。自此之后,民间收藏市场上的“鬼谷下山”便层出不穷,甚至报出了一位收藏爱好者拥有36件“鬼谷下山”瓷器的。其实,作为投资爱好者稍微想想便可知道其中的问题,如果当初拍卖的是“鬼谷上山”,那么今天我们或许看到的就是大量的“鬼谷上山”瓷器吧。
其实,在瓷器投资中,图案固然是影响价值的重要因素,但更为重要,甚至影响到投资成败的却是纹饰。因为,当作伪者将大量的精力花到模仿瓷器图案,他往往会忽视器物上的细节——纹饰,即使注意到了,由于各个时期的瓷器纹饰都会有细微的差别,稍有疏忽,就会成为识别赝品的重要证据。
艺术品的价值主要是由其“名、真、精、稀、新”决定的,因此,在进行艺术品收藏出手时,必须要以这个核心价值作判断,收藏切勿存侥幸心理,有此心理必上当!艺术品,不同于房产、股票投资,艺术品收藏出手首先是一种文化类的精神消费。目前,困扰艺术品收藏的问题是假冒、以及价格虚高等方面。所以,进行艺术品收藏出手时一定要通过正规大型拍卖公司进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