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古钱币种类繁多,在咸丰年间所铸造的钱币有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区别如下,五十及以下计值称为“咸丰重宝”,高于当五十计值称为“咸丰元宝”,以区别于小平钱“咸丰通宝”。
咸丰重宝的铸造背景: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的农民起义,前后持续长达14年,势力扩展达17省,重创了清王朝的统治。尤其是太平军长期占据富庶江南的许多地区,使清政府的税收大受损失,清政府又怕激发其他地区农民暴动,不敢轻易增重赋税,造成财政极度紧张。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清政府必须筹措大量军费,于是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其中包括铸行大钱。
铜钱币十分精美,字迹清晰深俊,铜材优良,呈浅红黄色,钱文精美,没一丝一毫拖泥带水,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在诸多咸丰大钱之中,应当推举咸丰重宝当十钱币为最。铸期最长、数量、版式最多、流通最广,无一不在咸丰大钱中占据首位。自咸丰三年起,宝泉、源、直、蓟、济、德、陕、巩、福、苏、浙、河、武、宝昌、云、川、桂、黔迪、伊、、叶儿羌、库车等钱局均先后铸造咸丰当十大钱,并投入市场与小平钱同时流通。除了宝安钱局仅见部分样钱外,其它各个钱局均有大量不同版别,不同形式,甚至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当十计值重宝。
咸丰重宝的铸造材料主要是黄铜,也曾出现过铁钱等其它材质的钱币。另外还有一种用金、银、玳瑁、白铜等材料精制的宫廷钱币,形制较大,钱体也较厚,当属皇家喜庆用钱,这种钱币铸量非常少,质量极佳,价格远非黄铜、铁制钱能够所比。
古钱币(除清代)的背部多为光面,也有少数有星纹、月纹、四出纹、祥云纹、瑞雀纹等特殊记号和表示钱监、铸造年代的文字。这种钱币较背部为光面的要贵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