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早发现龙涎香的国家是古代中国。汉代,渔民在海里捞到一些灰白色清香四溢的蜡状漂流物,这就是经过多年自然变性的成品龙涎香。从几千克到几十千克不等,有一股强烈的腥臭味,但干燥后却能发出持久的香气,点燃时更是香味四溢,比麝香还香。当地的一些官员,收购后当着宝物贡献给皇上,在宫庭里用作香料,或作为物。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宝物,请教宫中的“化学家”炼丹术士,他们认为这是海里的“龙”在睡觉时流出的口水,滴到海水中凝固起来,经过天长日久,成了“龙涎香”。也有人说,在殷商和周代,人们已将龙涎、麝香与植物香料混合后做成香囊,挂在床头或身上。
但大自然始终是慷慨的。在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克里斯多夫?肯普看来,只要在抹香鲸出没的海域,任何海浪冲击都可能带来龙涎香,人们也可以在海浪的高潮线附近找到它。“龙涎香会像冰山一样隨波逐流,所以会和其他漂流物一样,在暴风雨或长时间的強风吹袭过后聚集在高潮线附近。龙涎香很轻,像浮石那样,摸起來有一种蜡般的质感。” 而在我们的香文化当中,这种“复制”早就有了,单龙涎香本名的制作方法就有不少种,沉香、檀香、龙脑、麝香基本是“主料”,不同的制法中,金颜香、白芨、肉豆蔻也偶有出现,喜欢香甜的还会调进点儿梨汁和蜂蜜,这样的清新范儿竟然古来就流行。有的龙涎香因为用料走心,制作卖力,也风靡一时,被后人记录。比如宋代“官窑”的内府龙涎香,算是的产品。不少香也被用,很多医生还会制香,北宋名医杨吉老是制作龙涎香的高手,他制香讲究“窨制”,除了配料得提前“窨”,成香之后还得掘地三尺窨一个月。宋徽宗时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高峰期,香也得到发展,曾给徽宗做过宰相的王将明也有制香绝活儿,他选用龙涎香中石脂的时候,要求“食之口涩生津者”才行,可见为他的“太宰龙涎香”费了多少心力。
龙涎香出手,“我连忙赶去找老渔民鉴定。他们有的说没见过,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有的称这只不过是一块普通的海浮石,没什么价值,让我扔了。还好,没听他们的。”肖贵说,他心有不甘,为了弄个明白便在网上查询,惊讶地发现这块“奇石”的长相、特点跟价值不菲的鲸鱼呕吐物——龙涎香十分相似。为“宝”焦急:每天睡不着,是否“宝贝”谁可鉴定?肖贵从网上了解到自己捡到的“宝贝”可能价值不菲,非常激动。白天,他四处奔波寻找相关机构进行鉴定;晚上,为此睡不着。 古人也肯定想不到,在几百年后,鼻子会替代身体的其他位置,成了需要被“遮羞”的部分,让主人严严实实地将它藏在口罩后面。在鼻子还有胆量的年代里,它曾是人们探索精神世界的重要工具。这几年,“香道”回来了。参加了几次香文化的活动,有时候也会与古琴雅集和品茶活动合而为一,好朋友的茶楼里也增加了一间小小的香室。稍大一点儿的推广活动或者学习班都会有香道老师授课,讲讲香发展的历史,给来客百度一下各种香的分类和妙处。讲究的学习活动还会提前知会着装要求,素净、淡雅,远看很像打太极拳的队伍。
龙涎香值钱吗,更为神奇的是,龙涎香的留香时间是麝香的20到30倍,制作而成的固体香料甚至可保持香气达数百年。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写道:“人云龙涎有异香,或云龙涎气腥能发众香,皆非也。龙涎于香本无损益,但能聚烟耳。和香而用真龙涎,焚之一铢,翠烟浮空,结而不散,座客可用一翦分烟缕。”据此,周去非为我们揭开了龙涎香的一个秘密,就是龙涎本身并不散发香味,但却是聚敛香气不散的好材质,甚至能用剪刀将烟气剪开成缕。在香道中,香烟聚而不散是香料的特征之一。因此,古代鉴别龙涎真假的方法之一就是燃香时将水盆放在旁边,如果烟气被吸收进水中,便是真龙涎香。《稗史汇编》中也有关于龙涎留香持久的记载。泉州、广州等地制作合香时,也常将龙涎调入香料中,用来聚敛龙脑、麝香等香料的香气,十多年后,香气仍然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