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英文名(Strawberry powdery mildew )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特别是保护地草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50%以上,严重影响了草莓的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如下:
1 农业防治
1、选抗病品种。
品种之间对白粉病的忍耐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黔莓1号抗白粉能力较强。
2、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通风透光较差、空气湿度大的环境容易诱发白粉病,所以就要尽量避开。
在草莓扣棚覆膜后就要考虑如何尽可能提高光照水平和通风透光条件,温度合适的时候进行放风降低湿度,生长茂盛的时候批掉黄叶,适当梳花梳果,都有利于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白粉病发生的概率。
3、平衡施肥,补充钙、硅肥。
薄嫩的表皮更容易遭受白粉病病菌的侵染,在是枝叶密度较大的草莓园中,注意平衡施肥,尽量少施尿素这类速效氮肥,除此以外,叶面补充钙和硅,对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有明显的效果。
钙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对细胞膜的结构稳定也有一定作用,适量补充钙肥能增强草莓抵抗病害的能力,硅肥同样能让细胞壁加厚,角质层增加,从而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2、化学防治
1、尽早防治。
白粉病菌落在叶片上即可发芽侵入, 1 天叶片表面就可长出菌丝体,5天侵染处形成白色菌丝丛的病斑,7 天病斑老熟并产生分生抱子飞散传播。此时病菌繁殖数量快, 病害流行也快。所以,在病害发生初期进防治是十分重要的。
莓莓在之前也提到了,覆膜前进行防治的效果是更好的,也就是说上大棚膜之前是预防的重要的节点。 在初期把病菌数量始终压制在较低水平,即便是在白粉病易发时期,防治起来也不会太难。等到白粉病已经爆发再找所谓的特效药,是基本不可能的。
2、选择合适药剂。
根据植物生长特性和病害发生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杀菌剂。
硫磺、福美双、代森锰锌等硫制剂对白粉病病菌有着更好的触杀性保护效果,但对温度比较敏感。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苯醚甲环唑、腈菌唑、丙环唑、四氟醚唑等对白粉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但还要唑类用量过多可能影响生长;以及对病害容易有抗药性,建议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或其它杀菌剂混配使用。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的醚菌酯、肟菌酯等在植物器官表面上有气化二次分布特点,非常适合主要分布在表皮内外的白粉病病菌的防控。但这类杀菌剂特别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在使用频次及剂量上不能太随意。
吡唑醚菌酯、乙嘧酚磺酸酯对白粉病也有治疗作用,杀菌剂建议轮换施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3、加大喷水量,叶子要打透
发病时,快速摘除病叶、枝条,然后马上用药。如果不准备用药,即使有少量病叶果,也不要摘,不然白粉病孢子可能会扩散。
草莓白粉病防治特效药:尚采告白,24小时内脱粉,安全高效不会有药害,放蜂的大棚也不用担心,该药对蜜蜂安全无害!
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本身含水量高,在湿度较高时,极易吸水破裂死亡。所以,低浓度、大水量喷药,将叶面全都喷湿,会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棚室里相对湿度较高,再加大喷水量,可能会引发其它的病害。
防治时,要求治早、治小、治了。
四种难防原因
在适宜条件下,白粉病菌繁殖量大,分布广泛,不易打住。
常规药剂由于使用时间长,白粉菌产生抗性,防效下降。
喷药用水碱性太大,影响新型药剂特别是含醚菌酯成分药剂的药效。
喷药器械不适用,喷药技术不高,导致药液大量流失,致使在正常喷液量下达不到治病所需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