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灵佑图》卷系乾隆朝宫廷画家张为邦奉敕摹后唐陆晃《三官图》(或称《三元图》《三元星官图》)中的一幅,另外两幅分别名《上元锡福图》和《中元普度图》。张为邦《三官图》原藏于清宫,《秘殿竹林》著录,后散佚宫外。前日获观一幅图的照片,从图像样式及款识印章来看,应为张为邦的《下元灵佑图》。下面就该图的名称作者、题材内容、创作过程及艺术价值等问题,略作论述。
进入清代,冰雪运动渐趋规范化和多样化,这与满族人风俗有直接关系。入关前,满族人长期生活于我国东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滑雪溜冰提供了便利。如果将这一特长应用于作战,可以增强部队的机动性。坊间曾有传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将费古烈所部兵马皆善冰行,一日七百里。如果不借助行冰之器具,绝不可能达到如此速度。入关后,滑冰仍作为一项军训科目保留。每年腊月,当西安西苑三海(指北海、中海、南海)冰冻坚实之时,就择期举行“冰嬉”,皇帝亲自校阅。乾隆皇帝作《冰嬉赋》,赋中特意说明“冰嬉之特创,繄国俗之相沿,匪独因难而见巧,正以鼔勇而争先,武以是肄,恵以是颁。”既告知“冰嬉”来由,又点明校阅目的,足以证明冰雪运动在当时的繁盛与普及。清代学者吴振棫所撰《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详细记载了冰嬉的内容和规则:“冰嬉之制:所以习武行赏,俗谓‘跑冰鞋’……始曰‘抢等’。去上御之冰床二三里外,树大纛,众兵咸列。驾既御冰床(亦曰拖床),鸣一炮,树纛处亦鸣一炮应之,于是众兵驰而至。御前侍卫立冰上,抢等者驰近御座,则牵而止之。至有先后,分头等、二等,赏各有差。” 高奇峰作品高奇峰出生广东番禺,是民国时期画家,与哥哥高剑父、另一画家陈树人并称岭南三杰、二高一陈,也是岭南画派的创始人之一。那么,高奇峰都有哪些作品?他的作品价值如何?高奇峰作品高奇峰的代表作品有《海鹰》、《白马》、《雄狮》、《怒狮》、《虎啸》、《孤猿啼雪》、《山高水长》等。出版有《高奇峰先生遗画集》。
张为邦字画价格及图片,有一点值得注意,《隋书》中北室韦人是骑木滑雪,而《新唐书》里的木马突厥人是驰行冰上。古人作文,用字考究,不知该两处冰、雪意义是否一致。但在现代竞赛中,冰上和雪上竞技运动项目有明确刬分。或许因为都播、弥列、哥饿支这三个部落经常骑木马飞驰于冰上,所以称其为木马突厥。滑雪器具不仅有“木马”,还有“狗车”,从隋唐一直延续到明清。其形制、尺寸皆有改进。《钦定满洲源流考》卷二十有详细记载。“开元路有狗车、木马,轻捷利便。木马形如弹弓,长四尺,阔五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马。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二者止可于冰上雪中行之。”很明显,此时的“木马”与今天的双滑雪板基本一致了,而“狗车”就是狗拉雪橇。 关于张为邦的更多信息则来自于清内务府档案的记录。雍正四年《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实录》载:“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内管领穆森奉怡亲王谕:将造办处收贮我的银子赏画画人张为邦银三十两”。怡亲王兼管内务府事宜,极有权势。他自己掏三十两银子赏张为邦,可见皇帝和怡亲王对张为邦的喜爱与信任。清档中有张为邦和郎世宁合作的记录,而称其为郎世宁的学生是在雍正十年。四月,郎世宁徒弟班达里沙、王幼学、戴正、戴越、张为邦、丁观鹏等六人为端阳节合画《午瑞图》绢画一张;五月郎世宁徒弟班达里沙、王幼学、戴正、戴越、张为邦、丁观鹏等六人为中秋节合画绢画二张;乾隆元年十四日,郎世宁徒弟张为邦、丁观鹏等四人,合画绢画一张,高六尺、宽三尺等等。由于郎世宁师徒工作出色,九月二十五日,赏郎世宁上用缎二匹、貂皮二张,赏郎世宁徒弟戴正、张维(为)邦、丁观鹏、王幼学四人,每人官用缎一匹。张为邦是清代为数不多既能绘中国画又能画油画的画家。关于张为邦画油画清档中有明确记载:乾隆四年三月,“太监毛团传旨:韶景轩东北角牌插壁子上外面,着糊油纸,令张为邦等画油画”;同年九月,“太监毛团传旨:王致诚、画画人张为邦等着在祥宫,各自画油画几张”。由此可见,张为邦还是中国早期油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