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八大山人 群鹿图 立轴设色纸本成交价4715万元
八大山人是宁献王朱权的后裔,大明宗室对鹿有极深的感情。古代的鹿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鹿在中国有着非常吉祥的寓意,它不仅代表长寿,还与“禄”字谐音,故国画中间常借画鹿传达贺寿或加官进爵之意。八大山人画鹿存世十余幅,大都画一两只鹿,而画群鹿及配山水至今仅见此一幅。《群鹿图》是其深思熟虑而创作的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吉祥的精品,此图岩壑壁立,古松横生,岩下群鹿聚集,前后坡石、树木、山壁以重墨为之,中间地带留白,形成空间的压缩和黑白对比。身处荒凉野外群鹿带有忧郁、茫然的神情。群鹿中八只挤缩一起,动作各异有的愤世嫉俗有的昂首对天叹哮,另两只也是紧缩不前,从精神上表达了八大山人特别“心印”,宣泄家国之痛和满腔的愤懑。款署“八大山人”亦是“哭之、笑之”,足以表达其胸中矛盾,既表达画面题材的吉祥进取,又释然心灵深处的隐痛。画为心声,通过对局部景致的刻画来传达自己心意,是八大山人特有的一种境界。从笔墨上看,八大山人喜用羊毫中锋,但也兼侧锋皴擦,山石峰峦先以淡墨勾出轮廓,然后皴出山体,以浓淡横竖的苔点提神,墨中有笔,笔中有墨,浑朴自然,给人的印象是“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此图坡石线条中锋用笔棉里藏针功力无人能及,就连苔点也入木三分,墨韵淋漓层色明透。松针呈典型的八大山人吸取黄公望的画法,树干则以自己独创的大、小“混点”画成。鹿的造型结构,神态是八大山人的一贯画法,八大画动物都夸大变形,唯有画鹿保持心目中的实际原样,细处如眼睛的画法,晚年提炼为两条弧线,中间一点。鹿的小腿、足趾习惯作弯曲的三笔。可参照山东烟台市文物店藏的《柏鹿图轴》,西泠印社藏的《椿鹿图轴》。从《群鹿图》的精神内涵,构图笔墨、落款、印章印色、气息年代均相符合,非八大山人莫属。易书昊先生看到此画说,此画以前就见过是很难得的真迹。并透露徐邦达先生对他口述过,由汪子豆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85年出版的《八大山人书画集》中的画,是徐邦达等几位鉴定家精心筛选的,作品都是真品。该作清末时传入日本,极受日本艺坛青睐。曾多次见于日人之出版物,如1926年,大冢巧艺出版的《座右宝·绘画卷》(见该书第261页,日本大正十五年),并有珂罗版行世。1975年,由米泽嘉圃与鹤田武良合着的《八大山人·扬州八怪》(《水墨美术大系·第十一卷》,图版第21、22页,日本讲谈社出版)。那么早的时期就被东赢奉为神品,可见顶尖艺术是没国界的。我们更应珍惜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精髓。八大身后名满天下,不仅影响清中叶画坛,且下及近代以来的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丁衍庸、李苦禅等,成为近三百年来绘画主流。如近代的齐白石是用八大的笔墨形式,表现他对天然情趣的感应,齐白石的画之所以能流传最广并创天价,是八大的影响所致。而今八大的画极难碰到精品真品,此《群鹿图》应是今后时代都难以用价格来衡量的瑰宝,识者珍之。
《群鹿图》,清代,八大山人,纸本水墨,纵75厘米,横12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群鹿图》中,岩壑壁立、古松横生,岩下群鹿聚集,前后坡石、树木、山壁以重墨为之,中间地带留白,形成空间的压缩和黑白对比。身处荒凉野外群鹿带有忧郁、茫然的神情。群鹿中八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