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是铜元收藏研究中数量很大,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品类,甚至可以说是民国铜元的主体品种。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在颁布的“临时大总统令”中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铸纪念币”,随后武昌和南京两处造币厂率先铸行了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铜元辅币,以十文面值的为主,在全国大量发行以取代清朝铜元。
1914年,铜元正式改称“铜币”,民国发行的铜币与清朝的区别是龙纹被换成了由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各省铸造的铜元大多为两面叉的国旗图案,并有“开国纪念币”或“中华民国铜币”字样。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应运而生。
铁血十八星旗,由红黄黑三色组成,红底与黑九角象征“血”与“铁”,即革命须抱铁血主义;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黑九角内外两圈各九颗共十八颗圆星,代表关内汉族的十八行省;星呈金黄色,表示与满清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国旗,启用于1912年1月10日,是中华民国第一面法定国旗。五色旗又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时期使用的国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五色分别表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所选用的五色为五个民族传统上所喜爱的颜色,象征着这五族共和。
此组钱币包含一枚开国纪念币、一枚双旗币。开国纪念币正面珠圈内为两面交叉的国旗,上方书“中华民国”四字,下方“开国纪念币”五字,左右两侧分列五角星。双旗币正面中央图案为“铁血十八星旗”和“五色旗”交叉而立,双旗上方有一菊花纹、旗后有缨带,双旗寓意全国一统与民族大团结。左右饰以团菊花纹。外圈上环刻有 “中华民国”四字,下环书有币值“当十铜元”四字。背面正中图案则为稻穗组成嘉禾纹,外圈书有一圈英文。整组钱币纹样精美,包浆自然,品相完好,极具收藏价值。
铜币是近代中国钱币中的精品,有着历史熏陶,是价值很高的革命文物,具有深远的历史纪念意义;同时,还是考古和研究中国历史文化难得的实物。成为很多收藏大家追逐的焦点,未来升值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