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5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 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粮票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已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者的新宠。
解放初期,市场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分配商品。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在当年,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都没法过。那时的人们可谓视票证为“命根子”。
特定时期的产物布票、肉票、糖票、汽油票等等票证,进入收藏市场后步步升温,拇指大一张纸片售价万元已是平常事,还面临着有钱无货的现状。不过专家提醒,“大路货”并不具投资价值,开门票、语录票、解放区票等几大票证将是升值热点。
拇指大小粮票价值20万元
但目前市场大路货居多,精品难求。
放眼全国市场,价值上万的品种至少有上百种,如上世纪30年代初发行,带毛泽东签名的100斤《红军临时借谷证》的粮票,可谓票据中的《全国山河一片红》,由于目前仅发现4枚,单枚价值已超过20万元。
票证最火时期主要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期间,专家认为,布票、粮票、肉票等票证属于不可再生的断代产物,兼具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又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经济环境,这是不少新兴藏品无法比拟的,因此其后市表现令人期待。
最后提醒:票证种类很多,有价值的也不少,但价值主要还是围绕几个重要要素,一、稀缺,二、品相,三、完整成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