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供应 求购 产品 公司 登陆

唐代玉器特点

  • 发布时间:2018-11-17 13:33:08
    报价:面议
    地址:江苏,苏州,中华园西路99号新江商务大厦
    公司:江苏鉴宝斋拍卖有限公司
    手机:18621868113
    微信:L_H_J_GW
    电话:0512-57781770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在中国陶瓷史上,隋朝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刑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则有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窑系统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之说。同时“釉下彩瓷”与“花瓷”、“三彩陶器”等有特色的制瓷工艺也相继出现。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进入了高度发展时期,陶瓷生产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隋代历时甚短,立国仅39年即亡。但它的历史地位,犹如秦对立两汉,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大帝国创造了条件。

    同样,在陶瓷史上,隋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基于隋代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瓷器生产便能既继承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也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故南北青瓷得以融合与发展,形成了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

    隋代瓷窑的分布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生产可以并驾齐驱的向前发展。

    隋代处于两晋南北朝和唐代之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孕育着我国瓷器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一一唐代瓷器巨大成就的到来,这一时期的陶瓷业相对前代可以说比较发达,瓷器的生产继承了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南方青瓷的特点,烧制出的器物品种明显增多。

    白瓷生产也较多,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陶瓷器造型基本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但又有所变化,变得更加饱满。隋代制瓷的中心仍在南方,但已有逐渐向北转移的趋势。隋代制瓷业的突出表现就是北方的瓷业有了新的发展。

    隋以前烧瓷窑场主要都集中在长江以南和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北方的烧瓷窑场极为稀少,入隋以后,南北方瓷业才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场及其烧制的瓷器明显增多,各种花色、风格、样式的瓷器开始呈现,形成各竞风流的局面。

    隋代瓷器的工艺技术取得许多成就,超越前代。瓷泥一般都经过淘洗,且掌握了控制原料中铁元素比例的技术。

    隋瓷主要用支具支托叠烧。支具支托叠烧时,器物在窑内直接接触火焰,受窑内烟火熏染,釉面不匀,而且往往还粘上许多烟灰窑渣。

    但这时已出现了筒形匣钵,虽未马上得到普及与发展,却也标志着烧瓷技术的又一次飞跃,逐渐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璧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的纯净,也使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

    隋代的主要器型有:盘口壶、鸡头壶、带系罐、瓶、高足盘、佣等,其造型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

    鸡头壶:盘口较南北朝时更高,颈更细长,颈部加饰几道弦纹。腹部更为瘦长,鸡头却趋向写实而且较靠近颈部。龙柄、带系

    盘口壶:体形较南北朝时的大,盘口更高,颈较长较直,腹更瘦长,有4—6个条状系。

    罐:北方流行的罐多为四系、直口、无颈,罐身近椭圆形,腹中部凸起一道弦纹。南方流行的罐多为六系或八系,直口、无颈、丰肩,罐身瘦长。

    瓶:小盘口,颈较细长,腹略呈椭圆形。高足盘:有些文献上称作浅盘圈足豆,这是隋代特有的器型。浅盘,口微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线圈纹,并留有几个支烧痕。高足呈喇叭状。

    白瓷俑:面部清瘦,身体细长,同唐代肥胖的俑有明显的区别。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志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