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三年开始,日本维新政府为适应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开展对外经济和商品贸易的需要,始铸面值为“一圆”的贸易银元,历时45年,直到大正三年(1914年)止,累计铸造贸易银元约两亿枚,日本贸易银元,共有三种版式,但是以明治三年到明治三十年的银元,成色所以这个时间段的钱币现在价格,一般都是数十万到百万,其他时期的钱币开始大量发行,成色已经达不到以前的要求。当时铸造最多的版式就是明治七年铸造的贸易银元,最少是明治三年,四年,八年,十一年。
明治元年,日本由香港购得全套铸币机器(英国人的机器,1866至1868年曾在香港铸造过香港第一套货币),在大阪成立国家造币厂。明治三年,造币厂落成,马上开铸银圆,大小币值分为5钱、10钱、20钱、50钱、1圆5种,将“圆”定为日本的本位货币,即实行银本位制度。于是明治八年,日本又铸造了贸易银。这种贸易银与旧版相比,成色不变,重量增加,结果又被民间收藏熔铸,日本再败一阵(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
以下是部分大日本明治八年往年的成交记录如下:
大日本明治八年一万元铂金 成交价 280.75万
大日本明治八年七两二钱 成交价 323.00万
大日本明治八年一圆 成交价 198.50万
明治三十年,日本实验金本位制,并刊行1元,1万元等面值的金币,次年停铸银元。这一措施引起日本人的极大恐慌,他们纷纷抛售银元,套购黄金。值得一提的是,珍品类古钱币是其中升值最快的,而且在市场上很是受接待,涨幅很大,拍卖会上更是闪灼全场。像是2009年嘉德秋季拍卖会钱币专场中,一枚十分有数的清代咸丰通宝宝福局背字“大清壹百”拍得196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去年嘉德春拍中,一枚珍罕品——宝源局造背镇库大钱刷新了清钱的成交纪录,253万元落槌,而在此之前,这枚“海归钱币”曾于2009年上拍于日本东京,成交价折合人民币约100万元,现在短短几年,价钱翻了2倍多。
徵集範圍:
△中國書畫、名人信劄
△古代陶瓷、明清及宋元瓷器
△竹木雜件、青銅佛像、钱币邮品
△名貴珠寶、玉器及名牌手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