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器
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总览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元青花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元代除了一些品格清淡的小件瓷外,那些多数收藏在伊朗、土耳其博物馆的至正期元青花大器却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人们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台的青衣,素雅高洁、蓝色纯净。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传统的水墨画。
元青花起源于何时?唐、宋,还是元?我国瓷学一代宗师陈万里先生曾将其列为“中国瓷器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唯一可以定论的是,青花自元朝至雍正年间臻于成熟。
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工艺划时代的事件,不仅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中国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老先生认为:“元青花最突出的特点是气势宏大、饱满雄健,从器物造型到装饰都有一种阳刚之美,其独特的品类、造型、纹饰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元瓷工艺从原料、制作、绘画到烧成的完美程度。”
元代瓷器市场以大件青花瓷器最为名贵,有越大越精之趋向,在市场上,元代青花瓷器的价格多以造型,纹饰的发色以及画工品相等作为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元青花大器有一种震撼力,景德镇陶瓷馆的专家第一次看到它时都被迫得往后退。”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回忆道。
从缠枝牡丹、龙凤麒麟,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青花可谓无所不画。李知宴先生认为,与后代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绘画笔法最令人震撼。它挥洒自如,有时锋芒太露、不究细节,一笔点化往往越出边线。尤其是人物,运笔急速,但求神似。但其沉着痛快、爽利劲健却为后世青花远远不及。
元青花另一奇为“纹饰繁密”,却繁而有序、层次清晰。“元代的画工在这类青花瓷上真是费尽心思。假如把一件元青花大盘上遍布的装饰花纹拿下来,重新组装后再贴上去,肯定做不到那么恰到好处”,李知宴先生说。
从青花瓷收藏的未来走向看,业内人士认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青花瓷具升值潜力,特别是文房四宝、瓶件,如1尺左右的瓷瓶,因比较适合书房摆设,更容易获得青花瓷收藏家的青睐,价格将不断走高,预计升幅将明显高于其他青花瓷。另外,随着青花香炉数量的减少,如今它们的身价倍增,原来2000元就可以买到的,如今已经涨到了五六万元,明代精品更能达到20万元。所以,如果您家里还有这样的青花瓷,可千万不要“怠慢”了这些宝贝。
元青花的可考历史短暂,并且其数量十分的珍稀,由此对元青花的争论也是最多的,其中的焦点之争就是中国民间有没有元青花?
在这个问题上,专家意见与民间观点尖锐冲突,为了得到“名分”,民间藏家不惜砸碎价值数百万的藏品,气氛颇为悲壮。元青花被藏家视为掌上明珠,连照片都不肯轻易示人,生怕露相后被人仿冒。如今,他们为什么要亲手将宝贝打破?
“不打破怎么办?文博专家历来不承认民间收藏家手中有真正的元青花。民间藏家心疼,又必须破开瓷胎让人研究细部。”原国利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总鉴定师、现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生语气沉重。
元青花瓷器在我国历史上,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大量销往海外的中东地区。它的器型以大件为主,如大盘、大罐、梅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长颈瓶、高足碗等。而盘、碗、杯、小罐等小件器则多行销到东南亚一带。在当今世界上,元青花收藏最多的是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和伊朗国立考古博物馆。此外,在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亚的日本,以及西亚、非洲、欧洲、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发现与出土了元青花瓷器。
2004年底,“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济南举行,这次会议让民间收藏家与文博专家平等交流,为大家了解民间元青花收藏状况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说,专家对民间收藏愈来愈重视,民间的元青花精品开始成为专家正视的话题。
关于民间有无元青花的争论或许还会持续下去,专家和民间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过平等的对话,对于民间收藏家的意见,专家已经能认真听取。对有志于收藏元青花的收藏家来说,不能以民间一定会有元青花精品大器,就按此推理,以为自己所得就是真正的元青花了,元青花的数量终究稀少,出土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只可遇而不可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