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对您的藏品进行年代和价值的初步评估分析(只供参考) 3:复审:将您的藏品带到公司由权威鉴定专家评估鉴定;专业市场运营官进行市场分析以及价格参考: 4:签定委托报名参与电视栏目促进交易
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不仅是古越国的都会,也是越瓷的故乡,瓷器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7000多年前,绍兴这一带居住的人们已广泛采用瓷石一类的瓷土作原料,烧制黑陶和夹炭黑陶。商代,绍兴已有“龙窑”,烧制印纹硬陶和外敷青釉的陶制器皿,这大概可算青瓷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窑场分布较广,当时烧出的釉陶已初具瓷器的某些特征。到东汉,这里的制瓷技艺渐趋成熟,烧制的青瓷器,胎质坚实细致,已接近或达到现代瓷器的标准。越窑青瓷的问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
三国两晋以后,越窑窑址及产品种类大增。当时已有大量越瓷进贡给东吴、东晋及以后的宋、齐、梁、陈的皇上及达官贵人。据考古学家在六朝故都南京的发掘,此地王室宗亲、重臣士族的墓葬中,就有大量越窑青瓷出土,造型极其精美。到了唐代,越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品除日常用品外,还制成音色清越的敲击乐器,并创造了“瓷虽碎,色不腿”的釉下彩。唐末宋初,这一带又建起“秘色窑”,制造秘色瓷器。秘色者,言其色泽神秘,不同凡品,而且一般百姓又不得染指。秘色瓷多用金银薄片包裹,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说法,此时越瓷已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五代的吴越钱氏为维持其割据状态,就用大量的越瓷向中原政权进贡,仅钱弘俶在位时,就进贡了14万件越瓷。五代后周的一个皇太子,向宋太宗赵匡胤效忠,以五万件越窑青瓷作为见面礼,赵匡胤高兴万分,就答应他回杭州,继续统治他的封地,直到谢世为止。
越瓷作为皇家贡品,工艺十分讲究,能工巧匠采用刻、划、镂、雕和堆塑等多种手法,制造各式各样的器物并在外面饰以飞禽、走兽、花卉、人物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越窑青瓷以晶莹润泽的釉色著称于世,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形容青瓷美丽的釉色。唐代另一位诗人皮日休有诗说:“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的确,邢瓷的名气很不小,但是根据陆羽的品评,越瓷明显地要超过邢瓷,陆羽评道:“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不为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是品茶专家,他对作为茶具的瓷器也颇有研究,尤其注重瓷器与茶的配合,青瓷为绿茶增色不少,实在有锦上添花之妙。作为酒具,古书也有记载:“内库有青瓷酒杯,纹如乱丝,其薄如纸,以酒注之,温温然有气相次如沸汤,各自暖杯。”这是唐皇宫中藏有的越瓷珍品,亦是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宝。后人曾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话来赞扬越瓷。至于秘色瓷,“其色如越窑器,而清亮过人”,更是为当时人传颂。晚唐诗人徐寅称赞说:“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诗句逼真地描述了精美绝伦的秘色瓷。现今出土的越窑青瓷,虽埋藏地下千百年,但依然釉色葱翠,光彩夺目。淡青、淡绿的色泽,宛如远山聚翠,春水凝碧,叫人爱不释手。
唐宋时期,越瓷不但是皇家珍器,而且还以其独特的魅力风靡海外。巧夺天工的越窑青瓷使各国来华使节、商贾贩客惊叹不己,纷纷通过水陆两路销往朝鲜、日本、菲律宾、埃及、叙利亚、索马里、肯尼亚、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深受各国王室及人民的喜爱。在日本推古天皇建造的法隆寺里,曾保存着一只暗青绿色釉彩的双耳盘口青瓷罐,就是隋唐时的越窑产品。据专家考证,越窑青瓷的大量出口,竟影响到一些民族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及宗教、风俗等诸多方面。
越窑青瓷的成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当地有大量优质的瓷石、瓷土可供制作瓷器:二是绍兴这一带早就是河姆渡文化的发源地,陶瓷制作有着优秀的传统,而且在长期的生产中积累和创造了先进的工艺及瓷土、釉彩的科学配比;三是早在东晋,会稽内史贺循就开凿了浙江第一条运河——西兴运河,西通钱塘江,朝东一直通向明州(今宁波),水路交通十分发达。隋朝京杭运河的开通,使越瓷可由水路一直运往中原。另外亦可以从明州码头通过海船运往国外。从瓷器的运输来看,水运自然比陆路运输更为方便和安全。由于这些优势,越窑青瓷在我国古代陶瓷界的领先地位就顺理成章了。
宋室南渡后,越瓷生产日趋衰落,逐渐为在此前后兴起的龙泉窑、景德镇窑和北方的汝窑所取代。但越瓷作为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发明创造,仍在世界文化史上闪耀着特有的光辉。越窑青瓷还被许多国家视为珍宝而收藏。
跑马识绍兴|越窑青瓷甲天下跑马识绍兴|越窑青瓷甲天下
如今,绍兴瓷厂、上虞陶瓷厂为发掘这项传统产品,在科研单位配合下,经多次试验,终于恢复了越窑青瓷生产。这几可乱真的仿古产品,除供应各博物馆外,还远销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