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注云:“黄者,中和美色,黄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为溢也。”一直以来,黄色一向是帝王专用色,而黄釉更是明清时期皇家的严控釉色,成为明清皇室的独享瓷器。
在皇家的昭彰下,器型多样、釉色独特,时而展现恬淡娇嫩之美感,时而变换温润淡雅之风韵。
其实,黄釉器具从商朝就开始冒泡了,初为黄釉陶,至唐宋,已有自己体系,只是釉色灰暗,不够黄。到明永乐时期,才真正蜕变,釉色鲜艳夺目,气质高贵非凡。
据《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资,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座。”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
史料记载,明清时,全只有皇帝,太后和皇后能用。往下数,皇贵妃用“白里”,贵妃、妃就用“黄地绿龙瓷”,嫔用“蓝地黄龙瓷”,地位再低级,就与“黄”无缘的,的霸道和尊贵简直是瓷中无敌。
传统黄釉有两种:一,以三价铁离子着色的石灰釉,属高温釉;二,以含铁的天然矿物为着色剂,但基础釉是铅釉,属低温黄釉。明、清黄釉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铁黄,用氧化焰低温烧成,色黄润光滑,釉面晶莹透澈。
弘治浇黄是在弘治年间创烧的一种极为名贵的精美器种,论之发色前朝后世皆不及,是历史上低温黄釉的水准器,因其娇嫩、艳丽、隽秀、精巧、小可、迎人的诱人风格令人爱不释手。
因在施釉时将釉汁浇在瓷胎上的,称为 “浇黄” 釉;又因它的釉色娇嫩滋润,光亮如鸡油,又称为“娇黄” 或 “鸡油黄”,胎质细腻,暖暖的蛋黄色。
弘治黄釉器是专为宫廷烧造的器种,因而无论大小器物无一不精,是并列明朝六大器种洪武釉里红、永乐甜白、永宣青花、宣德五彩、成化斗彩弘治浇黄之一的名贵器种,正因此见之不易、得之更难。
到了清代的,不仅造型完美,做工精细,更有十足的皇家气派,而且不断有新釉色创烧出来,如蜜蜡黄、柠檬黄等,让人耳目一新。
乾隆之后,皇权走向衰落,也不例外,得以保留至今的,更是堪称无价宝,现在已很少见。
黄釉至尊,舍我其谁。随着清代帝制的结束,不再为宫禁中仅有。但器因其在皇权传统中烙下的印记却仍使其成为最为尊贵、奢华的代表。那时而恬淡娇嫩,时而温润淡雅的颜色,更是国人心上挥之不去的雍容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