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对高古玉中的大型器十分恐惧,一见个头大的古玉,便断定是假的、后仿的、臆造的。更有一些愚民砖家,说什么红山无大器,红山玉器只有不到三百件,纯粹的忽悠人。大家千万不要相信这些伪砖家、伪理论。需知,高古玉中一些大型的玉器,往往是规格很高的礼器,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新石器的中、晚期,体量较大的玉器开始出现,直径在20厘米左右的玉璧、玉璜、玉环,高度在30~40多厘米的玉琮、玉斧、玉戈等大型玉器在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陶寺文化、石峡文化等遗址都有发现。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多孔玉刀和玉璋令人印象深刻,其长度一般都在40厘米左右,50~60厘米以上的已不罕见。这些大型的玉器都不是实用器,而是用于祭祀、庆典、原始宗教活动中的礼仪器。
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代出土玉器几乎全是大型的玉璋、玉戈、玉刀等玉兵礼器,小型的佩饰玉则极少见到。玉兵礼器”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持有玉兵礼器的人,才是掌握政权的人。在进入青铜器时代之前,大型的玉制兵礼器是“国之大事”必不可少的礼仪大器。
“殷以夏礼”,商代的用玉制度主要承袭夏代。这一时期是青铜器大发展的繁荣期。随着体量巨大、质地厚重的青铜器不断涌现,几乎所有的器物,包括青铜器、陶器和玉器都呈大型化发展趋势。商代至西周中期礼仪玉器的大型化不仅在尺寸上有增加,在数量上也有成倍地增长。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李家嘴出土的玉戈、玉璋,长度大于30厘米的就有7件之多。这些大型玉礼器与青铜器一样,成为礼器中不可或缺的重器。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璋、玉钺、玉戈等大型玉兵礼器逐渐减少,到了春秋早期,就只剩下玉戈一种,春秋中晚期至战国中晚期,像玉戈、玉璋、玉钺、玉琮等已基本不见。
西周中晚期之后大型的玉制“兵礼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大的玉料越来越匮乏,从新石器时期中、晚期至商代晚期,其间历经了数千年,为制作大量的30厘米以上,乃至70—80厘米以上的大型礼仪玉器大量消耗体量硕大的玉料,而这些大型的礼仪玉器又多为薄型片状的“兵礼器”,不仅切割玉料的难度极大,并且玉料的的损耗也很大;二是新型的大型礼仪玉器的出现,逐步淡化了以玉兵礼器为主的仪礼器。西周的统治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礼制与用玉制度,在玉器大型化时尚之风影响下,出现了组合玉器。
组合玉佩是西周贵族间盛行的一种由许多玉件串联组成,挂在颈上、悬于胸前或佩戴在手腕上的佩饰。通常由玉璜或玉片串连玛瑙、绿松石及彩珠、贝壳而成,也有用数个玉璧、玉璜、玉管、玉勒及龙凤玉佩穿联而成的。大型的结构繁复的组合玉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服饰,是按一定的礼制规定所设计的。这组以青白色玉璜为主体,以红、蓝两色管珠点缀其间的玉佩缤纷绚丽,夺人眼目,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周代玉佩中形制与连缀方式最为精巧的七璜连珠组合玉佩。
这类多璜组合玉佩,在西周王室、诸侯王等高级贵族之墓葬中都有大量的发现。譬如山西省天马-北赵晋侯墓地、宝鸡弓鱼国墓地、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58号墓地、陕西省扶风县黄堆乡强家村、河南西周洛邑和浚县辛村卫国墓地、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等。从发掘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也越长。
这类大型组合玉佩在西周晚期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但作为朝廷官员礼仪服饰之规矩却一直延续下来。史记有载:东汉明帝佩戴的是白玉连璜大佩(大佩即组合玉佩),晋代天子佩戴的是白玉重珠大佩,唐代天子百官皆佩玉带,宋代朝廷也有明确的佩玉规定,明代帝王佩戴是三环相连的五组合玉佩,清代朝廷官员都佩戴朝珠。春秋战国的大型玉器在工艺上又有了创新,一种由数件玉雕件组成,由金属连接或粘合而成的组合玉器脱颖而出。
战国至汉代时期出现许多精美绝伦的组合玉器,其中活环套链组合玉器是古代镂雕工艺与切割工艺的又一次升华。所谓活环套链就是把平面“搜镂”的技巧用于立体“镂空”上,即在一块玉料上镂雕成数个可活动的环或佩,环环相扣、环佩相扣形成连接,使之可卷折可展开,但不可拆卸的一种工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数件活环套链玉佩,其器形最长、活环套链最多、纹饰最繁复精美、工艺最为精湛的是26节活环套链玉佩,长达48厘米。此件组合玉佩由26节玉佩和12个活环组成,其中有4个活环是用金属榫插接,可拆卸,8个活环是用立体镂空法琢成,不可拆卸。用活环连接的26节玉佩,件件都是由镂雕加阴线纹琢磨而成,有形态各异的龙、凤及蛇、兽面等纹饰。
活环套链工艺的出现,能使较小的玉料“拉”长,即用小块玉料雕琢大型化玉器,变不可能为可能。
有需要鉴定出手的藏家可以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