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褐斑病这样防治效果好
猕猴桃褐斑病是猕猴桃叶部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危害极为严重。猕猴桃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枝干,是猕猴桃生长期严重的叶部病害之一,对产量和鲜果品质影响很大,导致叶片大量枯死或提早脱落,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
一、猕猴桃褐斑病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果实和枝干。发病多从叶缘开始,初期在叶边缘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斑,后沿叶缘或向内扩展,多个病斑融合,形成不规则大褐斑。高温时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病斑呈黄棕色,易破裂,干枯易脱落。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扩展迅速,病斑由褐变黑,引起霉烂。果面感染,则出现淡褐色小点,最后呈不规则褐斑,果皮干腐,果肉腐烂。
二、猕猴桃褐斑病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小球壳菌Mycosphaerella sp.。病菌以分生孢子器、菌丝体和子囊壳等随病残体在地表上越冬,次年春季嫩梢抽发期,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飞溅到嫩叶上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4~5月多雨,气温在20℃~24℃,有利于病菌侵染。6月中旬后开始发病。7~8月高温、高湿(25℃以上,相对湿度75%以上)进入发病高峰期。叶片后期干枯,大量落叶,至8月下旬开始大量落果。9月份遇到多雨天气,病害仍发生较重。10月下旬至11月底,猕猴桃落叶,病菌在落叶上越冬。
雨水是猕猴桃褐斑病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条件,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排水能力差的果园发病较重。通风透光不良,病害发生较重。湿度过大,也会导致病害大发生。管理水平差的果园发病较重。
图1 猕猴桃褐斑病叶面病斑
多雨、高湿条件下,病情发展迅速,病部由褐变黑,引起霉烂。高温下被害叶片向叶面卷曲或破裂,乃至干枯脱落。7月中旬叶缘变为黄褐色卷曲状,形状似日灼病症,可见大量病叶,部分病叶干枯死亡。结果枝被侵染后容易落果。受害的树体主干树皮粗糙,木质腐烂,髓心变成褐色后干枯死亡。
图2 猕猴桃褐斑病病叶叶缘黄褐色卷曲状
褐斑病为真菌性病害,借风雨飞溅进行初侵染和多次再侵染。。5-6月份为病菌侵染高峰期,病菌从叶背面入侵。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
图3 病斑沿叶缘或向内扩展,形成不规则大褐色斑
猕猴桃褐斑病发现病情后使用以下治疗方案:
在发病期采用靓果安150-30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倍+有机硅喷施2-3次,每次间隔10-15天,严重的可复配当地化学药。
注意:六七月份虽然不是溃疡病的高发期,但是最近咨询的很多猕猴桃叶片上显示有溃疡病症状,建议现阶段在防治褐斑病、黄化、根腐病的同时,如果发现溃疡病症状,也要在喷雾的同时及时使用溃腐灵刷干,青枯立克+大蒜油灌根,上喷下灌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