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供应 求购 产品 公司 登陆

广州众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纸制造工艺

  • 发布时间:2018-12-04 10:40:03
    报价:面议
    地址:广东,广州,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强路一号珠控国际中心1910
    公司:广州众凯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手机:13326465406
    微信:wx762235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2002年安徽宣城泾县被国家确定为宣纸原产地域。

      

      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宣纸的原材料有且只有青檀树皮和稻草,杨腾桃汁作为分张剂必不可少。 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规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七尺金榜、尺八屏、八尺、丈二、丈六等等;按纸面纹理分有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宣纸制品有素白册页、印谱、信笺和仿古对联等等。

      

      2006年宣纸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重量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邢春荣被指定为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纸制造工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宣纸研究的著述甚丰,泾县宣纸集团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本人才疏识浅,不敢谈研究,只是偶尔看书时,见到一些平日不多见的文史资料,林林总总收集一些,为作共享,现稍加整理,献一孔之见,以博大方一笑。

      

      1 宣纸产生的年代

      

      现已发现的研究宣纸的专著最早是邑人胡朴安的《宣纸说》,据其考证有文献记载的是胡侍《珍珠船》云:“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先以沉香种楮树,取以造纸,当是制造宣纸之始。”《旧唐书》记载:“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纸笔、黄连。”欧阳修等编撰《新唐书》第四十一卷记载:“银、铜器、绮、白紵、丝头红毯、兔褐、、簟、纸、笔、署预、黄连、碌青。”这些文字资料表明当时宣城府作为土贡的纸达到了很高的质量,纸的制造技艺水平领先于全国。

      

      但有些专家认为这是以楮树皮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皮纸、谷纸,并不能称之为宣纸。民国年间铅印、安徽通志馆编纂的《安徽通志稿?十九》谷皮纸一栏记载:“《泾县方言考》曰:谓宣纸为谷皮纸。按说文本部谷,楮也,古禄切。陆玑疏云,江南以其擣皮为纸,谓之谷皮纸,洁白光辉。”泾县虽贵为宣纸的产地,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从其原料来源习惯地称其为谷皮纸,就像泾县人互相打招呼也是习惯于呼小名一样。从现在的角度看,我们的祖先缺少命名意识,这也可能是不能更早在文字中找到宣纸一词的缘由吧。

      

      邑人、著名学者包世臣在其《安吴四种》中亦云:“谷,古名谷桑,又名楮、名构,俗又呼为檀皮,宜涧谷间良地。”在泾县老百姓的认知里,楮与檀皮就是一种树,这也是一些文人在写造作纸的原料里皆写为楮的原因。以上文史资料早已回答清了楮与檀、谷纸与宣纸的关系。当然,唐朝的宣纸与现代的宣纸可能还是有所差别,甚至在质量上还存有某些缺陷,以至于“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摩写”,但毫无疑问,这就是宣纸了,这就如同才发明出来的飞机与当代高科技武装起来的飞机,尽管性能、质量相差万里,但皆名飞机一个道理。

      

      2 宣纸制造中水的作用

      

      宣纸的制作工艺,清康熙年间宁国知府佟赋伟在其《二楼志》有记载:“泾地工作纸,楮树丛生。割皮取膚,杵捣成汁,审水火之剂,均其捞摝,熨诸埏植,既干而落之,最明洁,厚重者似玉板。”

      

      要制作出优良之宣纸,首先在于选料。胡朴安在其《宣纸说》中强调“纸之制造,首在用料,料用楮皮或檀皮,必生于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而清乾隆年代汪六吉所制作的纸,也由于其“择材必精,考工必良,苦身齐作,不惜劳费”,所产纸方能“内坚而外柔,文理细腻,颜色洁白”。同样产地的檀皮,不同的季节所剥的皮,其产生的质量也很大,所以砍檀树多在冬腊之间为上。

      

      宣纸的制作除原料、工艺外,水质的好坏也决定了宣纸的质量。邑人、著名学者赵绍祖的《泾川竹枝词》云:“大南坑口水泉清,古北冲边纸碓声。玉版新传汪六吉,三千里外尽驰名。”道出了汪六吉纸之所以名扬千里,得益于大南坑清澈的泉水。郑相如在其纂修的《泾县志》里也强调了水对制作宣纸的重要性,“按置槽处取得水色。水色佳,漂皮洁白,纸燄发最有光,厚者似玉版,譬锦江之水以濯锦得名矣!”如此比喻水在制作宣纸中的重要性,可谓一语中的。

      

      4 宣纸制作地及其家族

      

      说起宣纸的生产,世人皆知的是小岭曹氏。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及其后裔前赴后继,经过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实践、创新,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山头白草望中明,小岭斜连大岭横。一片舂声出山谷,人家都靠纸为生”,正是整个家族世代以其为业的写照。一九一一年,泾县小岭曹义发“鸿记”宣纸在南洋国际功业会上获“超等文凭奖”,一九一五年,泾县小岭“桃记”宣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最后说一说翟氏,胡朴安的《宣纸说》里记载他所见的造纸工人主要是曹、翟二姓,翟姓掌握制作宣纸技艺毫无疑问,而这时的翟姓工人造纸似乎是在泾县枫坑一带从事该业。据说《泾县翟氏宗谱》里也有与造纸有关的地名记载,说明桃花潭一带也曾经制作过纸。翟姓分老翟家、新翟家,新翟家是陈友谅大将张定玑后裔所冒,要特别重视的是老翟家的老祖宗翟酺,泾县文献资料称为翟酭(可能是笔误,也可能是迁泾县后所改之名)。

      

      他是东汉人,曾任尚书,正是蔡伦的上司。他应该对当时轰动影响的造纸术非常熟悉,落难流落到泾县后为生计所迫,操起熟悉而又无竞争的造纸术为生也是完全可能的。有关文史还记载蔡伦义子到了扬州,这可能是东汉后扬州、宣州造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我国古代造纸中心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泾县造纸历史悠久,各地相互促进,不断创新,推进了宣纸在泾县的发展。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2025 bestb2b.com

©志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