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国制瓷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早中期,为我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而孔雀蓝釉这一品种在明代晚期曾一度产量剧降,难觅其踪,但到了康熙年间,孔雀蓝釉器又开始兴盛起来,并逐步走向孔雀蓝釉史上的又一高峰。
康熙孔雀蓝釉较明代宣德、成化烧造的釉色变化更多,有的浓重葱翠,有的淡而纯净。雍正、乾隆时,孔雀绿釉瓷器的造型种类较康熙时更为丰富。清代中期以后,制瓷业逐渐走向衰落。
孔雀蓝在制作初期时种类并不丰富,随着它的呈色、胎釉结合等诸多特性慢慢被人掌握,在陶瓷界的应用也渐趋广泛。根据制作品种,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分为三类:孔雀蓝单色釉、孔雀蓝青花、与孔雀蓝有关的混和彩瓷。
釉色之中,“孔雀蓝”有着大多古陶瓷收藏家公认的美丽,那是一抹雨过天晴的色彩。
孔雀蓝作为铜釉家族成员之一,是铜釉介于还原与氧化两大气氛之间的中间色,其进步发展为制瓷者充分了解铜元素化学性质、掌握其他发色、推动新釉制作起到了铺垫作用。在元朝以前的彩瓷萌芽时期,孔雀蓝能独成体系,对活跃当时的彩瓷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彩瓷繁荣的明清时期,它又以不同角色融入单色釉、青花、彩瓷中,为制瓷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