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UI设计中的加载加载在互联网环境中可以理解为等待数据呈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反馈的状态。当用户对媒介进行交互行为之后触发的一种等待反馈。换个说法:你去饭店点菜,等待后厨上菜的过程,就是加载。那么有各式各样的加载方式,我们该如何根据不同场景选择合适自己的呢?
?
UI设计中的加载模式,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
1.模态加载
模态加载比较暴力,当用户出发事件后模态加载将会独占客户端,意思就是我正在帮你做菜,并且我要全部做完才能给你,这时你只能等待。这种体验并不是很好,如果数据相当庞大,那么大部分用户会失去耐心。除非是不完整加载出来就会导致严重失误的场景,否则尽量不使用模态加载。
2.非模态加载
非模态加载相对来说就友好很多了,采用非模态加载能够在用户等待获取数据的同时允许用户对当前页面其他的内容进行操作。
一、分步加载(懒加载/分页加载)
懒加载是我们通常会使用到的加载,举个例子,用户点完餐之后,通常所有菜一起烹饪完再交给用户需要10分钟,但是一般饭馆都是做一道菜就交给了用户,这样不会使用户等待时间太久而产生负面情绪或流失。所以,懒加载通常还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选择方式:
1.先加载文字等较小的资源,再加载图片、视频等较大的资源。
2.根据用户的浏览行为来逐渐加载内容,当用户浏览到该区域再进行加载。
3.当用户的行为满足某些条件之后再进行加载。
所以这样加载的好处就是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以及提高信息渲染的效率。
分页加载可以理解为当前获取到100条数据,但是将100条数据分别拆成5页每页20条数据提供给用户,这样也可以让用户减少等待时间。
二、预加载
我们发现懒加载还是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当用户浏览未加载的内容时依然要等待。所以这里又出现了一个加载方式-预加载。
预加载可以理解为当用户在浏览内容A的时候,系统预先判断他接下来会进行的操作行为,并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提前的请求。他并不能解决网络请求缓慢的问题,而只是提前发起网络请求,缓解问题。
但是预加载的逻辑会更加复杂,比如如何判断何时进行预加载,以及预加载呈现的时间。需要考虑用户在当前页面的核心场景考虑使用不同的加载方式。例如咨询类app,会在用户浏览资讯列表时,对当前或者某一部分列表的详情内容进行文字加载,以及判断列表页面滚动的占比来触发接下来内容的机制。
三、智能加载
在不同网络环境下,某些客户端会采用加载不同的资源,不同的渲染效果来给用户进行视觉呈现,例如在4g网络下用户浏览视频,会默认采用质量低的视频资源提供给用户。另外在wifi环境下客户端会自动加载后续内容。
?以上就是UI设计培训老师(www。uekedu。com)为大家分享的内容的,在日常设计中,加载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我们在选择使用时,需要考虑用户具体的场景而定,所有加载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并没有优的方式。一旦选对了合适的加载方式以及优化加载的过程之后,用户体验必定会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