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古今各种金属钱币大都有正背面之分。但是也不能说没有例外,在中国古代货币中就有一种钱币,它的正背两个面的币文却是一模一样的。这种钱币在古钱词典中被称为"合背钱"。据有关钱币刊物资料介绍,至今,已被人们发现的"合背钱"有五代十国的"周元通宝",北宋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明代的"万历通宝"等。
根据古代的铸钱工艺,正常流程是不会出现"合背钱"这一特殊产物的。对此,《江苏钱币》曾有人专门撰文分析,认为之所以会有流传不排除两种可能:一是铸钱工匠在铸制时疏忽大意,误将甲面钱范与乙面钱范相合, 铸出了两面钱文的"合背钱";二是,也不排除当时工匠们有意而为戏作了“合背钱”。但不管是戏作还是误作,这种钱都是难得一见,不可多得的奇异品种,值得收藏。
据研究资料显示,崇宁(1102年-1106年)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在北宋的历史上存在了五年。当时,宋徽宗为囊括天下资财铸造了大量虚值大钱和轻贱的铁钱,至今存世尤多,极为常见。其中,就以崇宁通宝与重宝当十铜钱版式最为繁杂,每类都有上百种。据《中国收藏》杂志2002年刊载的刘征、梁学义、国治齐的《崇宁通宝版别分类》一文介绍,其搜集统计的各种版别崇宁通宝钱币有200多品。
在钱文中,堪称一绝的宋徽宗独创瘦金体"崇宁通宝"“合背钱”,虽然在诸谱中所标级别不高,但却绝非容易搜寻之物。
在高建兰、盛卫国发表在《江苏钱币》2012年第1期的《奇趣合背钱--崇宁通宝》中,笔者介绍,所收藏的一枚崇宁通宝折十“合背钱”,青铜质,钱体厚重,直径34.7毫米,厚3毫米,穿宽7毫米,阳文字深1毫米,重18克。“宝、宁”二字冠点长且向左倾 ;长点“崇”;斜丁“宁”;高走“通”等,币界公称谓“崇宁通宝”大字版。《收藏界》杂志2009年第2期还曾经刊出过潘龙所写的《“崇宁通宝”合背铁钱》一文,笔者介绍其崇宁通宝铁钱版别较少,乏有稀品。其本人在2007 年10 月中旬, 收藏有一“ 崇宁通宝”合背铁钱。两面钱文呈180 度倒置, 字迹与当十铜钱相同。该钱外径34.7 毫米, 穿径7.2 毫米,厚3.4 毫米, 重12.3 克。钱体腐蚀深厚,锈层错落有致, 过渡自然, 沧桑古朴斑驳陆离, 部分钱文已剥蚀不仔, 地章受浸严重处几欲通透, 手感适中, 叩之声音浑然暗淡。据高建兰、盛卫国在《江苏钱币》杂志2012年第1期发表的《奇趣合背钱--崇宁通宝》一文中介绍,由于“崇宁通宝”合背钱的奇异与罕见,倍受币界关注,当时在网上售出价有达 8700 元。
不过,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人不择手段制作成将两枚普品钱磨光相粘的合背钱;单、双面腐蚀的合背钱;单、双面雕刻的合背钱以及翻砂伪制的合背钱。仿真币一眼可看出 , 若用放大镜观察还能见沙坑;旧币加工后粘贴而成的,可通过眼看手摸币的边缘便能看出其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