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不如意砸东西了。
孩子打了人被老师找家长。
孩子失败了大哭大叫……
这一系列负面情绪带来的负面行为,都让你苦恼不已。
你可曾想过,在孩子的情绪里,您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您实际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我们说,父母是孩子最近亲和最信任的老师,不仅仅因为孩子的各种学习和模仿,更代表的是一种义务。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觉察孩子情绪,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感受情绪,进而帮孩子梳理和发泄情绪。
孩子的很多负面情绪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父母。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的关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那么,家庭带给孩子的就只有压抑,如果在家庭里每天都是冷冰冰的面孔,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孩子的心也会是冰凉的。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除了指责、打骂、挖苦,不对孩子施予正确的爱,这个孩子心中也将会是阴暗和消极的,孩子也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方法缓解自己的压力,更不会利用恰当的方式发泄情绪了。
如果在一个家庭里面,夫妻关系和睦,亲子关系融洽,并且家庭成员之间都能够很好的进行沟通和交流,父母能够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而不是一言堂;孩子也能够多征求父母的意见,而不是认死理,也就不会出现因为问题得不到解决,或是彼此之间都不能理解而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了。
如果您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发现孩子情绪的父母,当发现孩子有了情绪时时,就会果断的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孩子进行疏导,及时帮助孩子走出困惑,那么孩子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也就不会产生负面的情绪了。
但是,当孩子受了委屈回到家中,向父母寻求帮助的时候,如果父母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总是自以为是的采用讲道理、摆事实的唠叨方式,对孩子进行说教,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如果父母能够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委屈,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孩子进行指导,也就不会让孩子把情绪压抑在心中。其实,当父母能够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情绪有好有坏,好的情绪能够让人奋进,坏的情绪却让人消极。小孩子却不能够理解这些,也没有成人控制和疏解情绪的能力。如果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当孩子哭的时候,您这样说:“哭什么哭,再哭我就打你”、“别闹了,再闹就不要你了”、“把嘴闭上,就不能少说两句啊,还能把你当哑巴给卖了”……这些言辞无形中阻断了孩子最初表达情绪的道路。
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情绪的意识,并具备合理表达情绪的能力,才有可能懂得如何排解情绪。父母在倾听和理解的基础上,每时每刻都要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从孩子言行中捕捉信息,找出影响孩子的负面情绪加以疏导,及时的帮助孩子,让孩子不再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