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洮砚的历史
砚台的起源最早是从研磨器开始的。在我国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研磨器,用以磨制工具或研磨粮食作物。后来,为了便于书写,需要将墨色及颜料研磨至细,于是便出现了专门研墨的砚台。把1956年湖南长沙王家珑出土的原始社会的研磨器(如图1,现藏湖南省博物馆)[1]和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砚(如图2,现藏湖北省云梦县文化馆)[2]作比较可以看出,研磨器为砚的出现及其最初的造型奠定了基础。砚的品种很多,从材质上分类主要有木质、竹质、金属质、陶质、瓷质、玻璃质、水晶质、石质等等。其中,zui具实用价值,最富有生命力的应是石质砚。石质砚经过数千年不断的开发,据文献记载的已达一百三十多个品种。我国古代的石砚多取自天然砾石,隋唐以后又出现用陶泥制造,同时先后发现了端石、歙石、鲁石、洮石等适宜于造砚的材料。洮石多为绿色,水纹奇幻,故又名洮河绿石砚、洮河绿漪石砚。古老的洮河名砚的出现究竟始于何年代-众说纷纭。蔡鸿茹、王在《洮河石砚》一文写道: “洮河砚的出现,从传世品、出土发掘、文献记载看,当在宋代……”。[3]金·元好问的诗句中有:“县官岁费六百万,才得此砚来临洮……”。从以上资料看,洮砚的出现似乎始于宋代,但也有一种新的论点,认为唐代就出现了洮砚,其依据是:盛唐时代的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公元778年—865年)的著作《论砚》记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4]孙敦秀曾说:“唐时洮砚制作较盛,当时和端、歙、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5]从以上资料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出洮砚盛于唐代的结论,还可以知道四大名砚的排序唐代就已有了。
二、洮砚矿石的产地及开采
虽然洮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但许多人对其产地并不确知,就顾名思义,以为洮砚产在甘肃临洮县。其实,洮砚矿材产地为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位于卓尼县城东90华里处,距洮砚乡政府以北27华里。唐代这里属洮州管辖,砚石又产于洮河岸边,故取名为洮河砚,简称洮砚。
洮砚矿坑主要在洮河岸边的喇嘛崖。喇嘛崖因其山形象一顶喇嘛僧帽,又因早年石壁上曾刻过一喇嘛形象而得名。喇嘛崖底的矿坑称为宋坑,是现存最早的采矿点,这里采掘出的矿石石质zui好,称为鸭头绿。后人又在喇嘛崖半山开采出4个主要矿点,它们几乎在同一高度,证明这是一个矿层。由于采掘日久,加上采掘数量加大,喇嘛崖的好矿石越来越少,矿洞也越挖越深,当地采石工凭长期经验,多年摸索,在距喇嘛崖约200米的一座山上(当地人称它水泉湾,其实并无泉)又寻找到另一矿带,这是近几年采石工们采掘的主要矿点。矿带在峭壁上,采掘异常艰难,矿石只能用铁钎钢凿慢慢凿出,不能放炮炸石,以免震伤石体。尽管采掘非常小心,一米见方的整块石料还是很难采成。
三、洮砚石材的特点
洮砚石材主要有石色雅丽、石膘独特、石纹清晰、石质细润等特点。
宋朝皇帝宗亲赵希鹄在他所著的《洞天清绿集》一书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这段话写出了洮河石色的特点。洮石以碧绿色为主,砚材有上、中、下之分,上品即绿如蓝、润如玉的“绿漪石”。这种绿色石中往往会有条条纹理,犹如万端云霞或涟漪的河水,千姿百态,在设计造型时便可利用这些纹路作砚面上的云纹、水纹。明代石玩鉴赏家高濂在他写的《燕闲清赏笺》一书中写道:“此洮河绿石砚也,光细如玉,无少差异,惟不及玉之坚耳,色如新绿,葱翠可爱,以之方碧,碧深而沉,以之方荼,淡而不艳,真砚中宝也。”绿石中还有一种带墨点的,小如黑芝麻的斑点,布满石中,宋米芾《砚史》云:“水波间有墨点,土人谓之‘湔墨点’的砚材,这种石材被列为上中品,其质理和温润稍逊,发墨功能仅亚于绿漪石。除绿石外另有一种玫瑰红色砚材,即米芾《砚史》提到的“赤紫石”,为洮河石中的上中品。明代文学家兼书画鉴赏家李日华,字君实,因藏名砚六方(其中洮砚一方)而命其书斋为六砚斋。他在《六砚斋笔记》中写道:“洮河石三种:黄白、碧、紫,皆浅淡有韵……”;清乾隆年间的沈青崖在他的《洮河砚诗》中曾写道:“肌如蕉叶嫩,色比栗亭深。”洮河砚的石色概括起来主要有:鸭头绿、柳叶青、鹦鹉绿、瓜皮黄、羊肝红、栗子色,还有近年出现的阴阳石,即红绿相间的石材。设计师往往把这种红绿相间的石材巧妙利用,设计出奇幻美妙、造型独特的砚台。
端砚贵有眼,洮砚贵有膘。古人所知,带黄膘不但是洮河砚真假贵贱的衡量标准,而且也是区分于其它砚的标志。在造型上,端砚可以巧妙地利用石眼,为砚台的整体造型锦上添花;洮砚亦可以利用黄膘和铜钉为整体造型点睛。石膘以形定名,主要品种有:鱼鳞膘、鱼卵膘、松皮膘、蛇皮膘、玉脂膘等。石膘的颜色主要有铁锈红、桔红、浅黄、米黄、金黄、紫、白、黑、褐等。洮砚有好的石膘,其石质也好,因而有了“洮砚贵如何,黄膘带绿波”这样的诗句。
洮河石的石纹清晰鲜明,主要有水纹、云纹和湔墨点。宋代黄庭坚诗赞:“洮洲绿石含风漪,能淬笔锋利如锥”;现代书法家赵朴初在一首诗中写道:“风漪分得洮河绿,坚似青铜润如玉。”诗中“风漪”即指洮河砚的石纹。奇幻美妙的石纹,使洮河名砚愈加珍奇。
洮砚石材的特点为洮砚优良的品质奠定了基础,加上砚刻艺人的努力,使之具备了优质砚台所具有的所有特点,即石质细、润、发墨、下墨、不损毫。
四、洮砚的雕刻形式及造型艺术
随着端、歙、洮等砚石的大量出现,同时产生了许多雕琢砚台的名手,流传有名的如顾二娘、王岫筠、汪复庆、梁仪等及现代的陈端友等,砚台的形式也由变化不多的屐式、箕式、插手等形式渐渐改为日月、山水、花鸟、人物等等。洮砚的造型非常独特,其形状主要有:几何形,是依据一定的尺寸比例人为制成的各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方形,圆形,菱形等;随意形,是依据原石形状,经过雕琢而基本保持原石的形状;天然形,是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天然形状,四周不作一刀雕琢,保留原石的大体形状。
洮河砚的雕刻是以形定制,正如制砚人常说的:“应石象形,随形而饰,依形施艺。”当制砚艺人看到凹凸不平,圭角参差,形状各异的原石之后,设计构思将是决定砚台制作成败的关键,故有七分构思、三分雕刻之说。一块优质砚石,能否制出一方优质的砚台,反映出雕砚艺人在书法、绘画、篆刻,雕刻的造型乃至文学艺术诸方面的修养和造诣。
洮河砚的雕刻主要采用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和线雕等,近年来又采用了圆雕。洮砚所雕图案种类繁多、千姿百态。从砚台的角度来看,洮河砚有其独特的形制,即大部分砚台采用砚堂带盖的形式(即双砚)。其用处在于如果研磨后的墨汁暂时不用,不会因为水分的挥发而使墨汁变稠,不爽笔,同时又可防止砚台较长时间不使用时落入灰尘,既存墨又保护砚堂。砚盖的制作工艺非常精致、考究,要求合口必须严实无缝,上下左右不松动。砚台带盖,以取同一块石料为贵,底、盖同一石色、石纹尤为难得,称其为原石,也叫子母石。
大部分洮砚采用镂空透雕,图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具有独特风格,尤其砚面透雕,砚底及砚盖采用浮雕和线雕相结合的雕刻作品,更为人们所喜爱。
带盖洮砚从结构上来说分为三大部分:墨池,水池和图案雕刻等(如图3),有的墨池内有隆起的研墨台,与墨池合称为砚堂,也就是砚盖覆盖的部分;无盖单砚主要有图案雕刻部分和墨池部分,其雕刻塑造的主体主要是图案造型部分。最传统的图案造型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龙凤图案,多为镂空悬雕,或二龙戏珠,或龙凤朝阳等等,此外,普通的图案还有人物、山水、花鸟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洮砚的造型已不单是传统的格式了,制砚艺人也开始创新求变。
五、洮砚造型艺术的发展
砚的发展与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墨汁没有出现之前砚台属于日常生活实用品,其工艺较简单,造型也不复杂。出现墨汁以后,推动或者说逼迫砚刻艺人利用细润的砚石、鲜丽的纹色,悉心拟摹自然物,雕刻更精美的砚台,砚台从实用器物渐渐成为精致的工艺品了,这就要求砚台在刻工和造型上都必须提高档次,使其成为如景泰蓝一类的特种工艺品。随着制墨工艺的改进,人们再也不象从前那样,要书写必先磨墨,而是随处可购到各种级别的墨汁,随便的器皿就可作墨盘,砚台似乎再也不重要了。所以现代的砚台其实用价值已经减弱,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得到大大的提高。现代著名砚刻家陈端友制作的蘑菇澄泥砚和荷塘九龟端砚,不仅砚面所雕之物活灵活现,就连砚底、砚盒也都是杰出的雕刻作品。
工艺美术的发展影响着砚台造型的发展。近几年,砚台除了古色古香的传统图案外,制砚艺人已开始在新的领域进行探索,有的砚台开始讲求对称图形甚至连续纹样,也有的采用变形的手法提高其艺术境界。笔者曾见一制作贺兰砚的艺术公司利用贺兰石独特的色彩雕刻出一组人体变形的贺兰砚,造型优雅、独具特色。目前市场上比例准确、造型独特、刻工精致的人物砚和仿真的花鸟砚售价较高,这一市场现象推动着制砚艺人必须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加强自身素描及雕塑方面的美术修养和造型能力。
有人会说,科技的发达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化工具的改进,会使人们再也不需要砚台了,其实不然。书法和中国绘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也是zui具中国人秉性与气质的一大文化景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文化素质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将更为强烈,因此,砚刻艺术不仅不会消失,而且将有更大的发展。再说,用砚台自然磨出的墨汁可以自己掌握水分、浓淡、粗细等等,这是化学制成的墨所无法替代的。
洮砚的造型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创新,会更加符合艺术的审美理念。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念的改变,砚刻艺人的整体素质将会提高,砚刻艺术也会融合于雕塑艺术,在造型及刻工上也会更加精致。目前洮砚艺术已有形体变形这一艺术现象,这说明砚刻与现代艺术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砚刻这枝古老的工艺之花,将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