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铜镜,图案的构造别具特色,绚丽多姿,有栩栩如生的龙虎麒麟,翩翩起舞的凤凰朱雀,活灵活现的奇神异兽,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等等;其大小造型、曲律半径、制作工艺等方面十分讲究。该工艺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行域外,是游客作为收藏馈赠的上好纪念品。
铜镜原本是古人使用的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品,如今古铜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浓缩文化,鉴证历史,创造财富,陶冶情操,成为人们投资收藏的古代艺术品。
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可以说,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古铜镜在青铜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直到清代水银玻璃镜的出现,使它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历史价值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与收藏。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
鄂州为古铜镜之乡。三国时期的武昌(今鄂州)与洛阳、会稽、徐州并列为全国四大产铜、制镜中
心。而从汉末、三国到两晋,铸镜工艺又以武昌为首,诸多别具一格的铜镜都在武昌首先铸造。鄂州博物馆收藏从战国至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古铜镜有五百余面,居全国各地馆藏之首。为研究古铜镜的冶炼、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图案设计,由鄂州市文物复原复制研究所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研究复制的古铜镜,制作精巧、构图新颖、造型美观、镜面光洁。图案的构造别具特色,绚丽多姿,有栩栩如生的龙虎麒麟,翩翩起舞的凤凰朱雀,活灵活现的奇神异兽,婀娜多姿的花卉草木等等;其大小造型、曲律半径、制作工艺等方面十分讲究。该工艺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远行域外,是游客作为收藏馈赠的上好纪念品。
古铜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还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间和投资潜能。投资古铜镜的首要问题就是辨别真伪。如今,随着人们对铜镜收藏热情的日益提高,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仿制的铜镜充斥市场,即使是有经验的行家稍不留心也会上当受骗。就其真品来说也比较复杂,传世与出土的铜镜不同,全国各地铜镜的形制、工艺、皮壳、包浆也各不相同,地域性非常强。所以辨别古铜镜的真伪要在了解古铜镜的基本知识基础上,从铸造技术、形状、纹饰、铭文、铜质、重量、声音、锈色等方面综合考证,这就要求多看书,多实践,多向专家和行家请教,甚至要了解新的作伪技巧。古铜镜的价格也不能一概而论,年代、尺寸、品相、珍稀程度、市场需求等都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
成交记录
1495万成交 海兽葡萄古铜镜
908.5万成交 四乳神兽古铜镜
897万成交 “明逾满月”跑兽古铜镜
605万成交 战国 喜鹊猴子古铜镜
辨别古铜镜的真伪,首先应该从铜镜的性质、纹饰、表现的内容等方面,对各时代的铜镜进行充分的了解。古代的铜镜传于今日的,均是出土的文物。所谓出土文物,不是指兵荒变乱的流落地中,大致都是墓中的殉葬之物。古代,墓葬必用水银,因此今日出土的铜镜必均受有水银的染变。但因铜质的优劣及水银的强弱,它的水银色也自不相同,有银色的、有铅色的。铜镜的质地晶莹,又先得水银沾染,年久入骨,满背水银,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如果先受血水秽污、再受水银侵入,其铜质复杂,则色如铅,年远色滞,称为铅背;还有半水银半青绿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秽腐,其半日久酿成青绿,其半净者,乃染水银,故一镜之背二色间杂也。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远,遂变纯黑,谓之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
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听声、看形、辨锈、闻味等几个方面,来辨别古铜镜的真假。听声就是通过敲击铜镜所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真伪。由于新老铜镜在制作时,铜、锡、铅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发出的声音不相同。新仿的铜镜和老的铜镜在声音上是有很大区别的。老的铜镜普遍声音比较低沉、圆润。而新仿的铜镜声音比较清脆,甚至是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