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是世界上唯一不受人为控制的高温窑变瓷,是中华瓷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钧瓷始烧于唐、盛烧于宋,建国后得到创新与快速发展,近年来多次荣登国礼,走进博鳌、联合国,被送与各国政要与国际友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据考证,钧瓷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跨越千年的时代印记
唐 代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称为“唐花釉瓷”。学术理论界一致认为,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当时釉中是以铁为着色剂,高温烧出黑底蓝斑彩釉、蓝底黑斑彩釉或纯白色釉的瓷器。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淋漓酣畅,变幻莫测,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器物则以壶、罐和拍鼓为多。
宋 代
自宋代起,宋徽宗御封“神钧宝瓷”,“奇珍异宝”,每年只准烧制三十六件,遴选入宫。同时钧瓷被历代君王钦定为御用珍品,专有于宫廷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成为地位身份的象征,被称为国宝、瑰宝,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这个时期,窑工们又在釉中引入氧化铜为着色剂,用还原气氛烧制出了青中带红、紫红相映的窑变釉。这种釉色以钧官窑所烧器物为代表,有的器物通体紫红,有的里青外红,色彩变化丰富,以天青、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最为有名。同时釉面遍布蚯蚓走泥纹和各种丝毛状流纹。
钧瓷这种窑变艺术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独领风骚。宋“靖康之变”后,钧瓷一时受挫。而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和宋室南迁,烧通身紫红釉色的钧瓷窑场也不复存在。
金 元
说到金代时期的钧瓷,瓷友们不由会把金代和元代钧瓷连起来。的确,金元期的钧瓷又很多相同,较难分辨,再者,金代时间较短,好像是一个过渡期。金元钧瓷其实是宋代钧瓷的继承和延续。
金代的钧瓷虽说沿用了宋代技术,但制作烧制工艺比较粗糙,器型方面,也多以生活用器为主,如双系罐、绶带壶、碗等,由于金代属于北方游牧民族,所以其文化用品也多和马背上的生活特点有关,再者,由于游牧民族没有太深的文化底蕴,对文化艺术的欣赏,与汉民族有别。
到了元代,钧瓷生产更为普遍,钧瓷的制作工艺更具蒙族的特色,狂放粗糙,器型高大、胎骨厚重,釉厚欠匀,人为点斑更为明显,多‘鱼、蝠’形,釉色暗淡且多棕眼,釉质流积如蜡泪,手摸起来,多有凸凹不平的感觉。元代钧瓷不再局限于宋钧的小件,有大型的壶、盘、罐、坛、炉等器物,充分显示了元代钧瓷雄壮浑厚的气魄和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特别是一些著名的产瓷区,如浙江金华铁店窑、江西吉安吉州窑,在南宋至元代就烧制出了光彩夺目的窑变釉,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
明 清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 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基本停烧。
明代时期的钧瓷釉色较薄,多为淡青、淡蓝、豇豆红色,胎质多为褐灰色,且较少烧制。 大明万历三年,明神宗朱羽钧因避讳,改钧州为禹州,并勒令停止钧瓷生产,自此钧瓷停烧。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和江西景德镇等地烧制低温釉艺术陶瓷,都是在钧瓷的影响下生产的新品种,不仅吸收了钧瓷工艺的优秀传统,而且又有所创新。
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经济一度繁荣,南方瓷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景德镇一度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雍正时期,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仿烧钧窑器。当时的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曾赴禹州走访钧窑,寻求钧瓷烧制技术,百感叹息,作诗曰:“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宝寻故老。”可见当时神垕钧窑已很稀少。
晚 清
晚清时,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钧瓷曾经得到较大发展,品质也有很大提升。钧瓷的器型既有生活器皿类,也有陈设类;造型既有仿制,也有一些创新。但从存世的官钧瓷看,花盆居多。清宫旧藏的20余件官钧瓷中,花盆占了大半,且式样众多,有海棠式、葵花式、菱花式、长方形、圆形、六方形等。可见在清代宫廷之中,钧窑花盆也是颇得皇帝喜爱的陈设器。
民 国
因战乱、灾荒频繁,艺人外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趋于停产状态。
建 国
建国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禹州得到恢复。建国后的钧瓷,又称传统钧瓷,是指一九四九年建国后以神垕生产的钧瓷为主的钧瓷。传统钧瓷是以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所生产的钧瓷为代表,该时期产品以典型的“窑变”艺术,造就了“玉润星辉、沉稳雄浑”的时代风格,倍受爱钧的人士欢迎。
该时期,钧瓷业处于政府扶持,个体民窑甚少,故以国营瓷厂、钧瓷一厂、钧瓷二厂三家试制生产。因产量有限、合格率低,故市场流行精品更少。建国后的钧瓷是当今收藏界的亮点。据调查,此类钧瓷流通量甚少,无比珍罕。
钧瓷是中国陶瓷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但是它很特别、很另类,在中国陶瓷史上也有着与众不同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在瓷林独树一帜,卓尔不群。
钧窑瓷器不仅具有强烈的古典魅力,使人产生出民族自豪感,而且它还把自然艺术、科学和历史浑然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含蓄、柔和之美,它的诞生为我国陶瓷史上画上了浓重的一笔,意义非凡。近年来,钧瓷备受收藏家关注,尤其是钧瓷精珍品类,其升值空间将是很大的,广大藏友应该把握住收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