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数据显示,1-10月文物艺术品和股权债权、房地产等拍卖业务成交额均出现了超过20%的降幅。有业内专家分析,今年内地秋拍下滑明显,过亿元拍品仅有4件,市场其实并不缺乏精品,缺的是买气,这也导致一些拍品最终低价成交,甚至流拍。这对于拍卖行业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且这种态势可能还将延续。
总体稳健
亿元拍品成交不及预期
齐白石《福祚繁华》 9200万元成交 中国嘉德
潘天寿《无限风光》 2.875亿元成交 中国嘉德
安思远藏善本碑帖11种 1.926亿元成交 中国嘉德
吴冠中《双燕》 1.127亿元成交 北京保利
在大型拍卖企业牢牢控制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的形势之下,中小型拍卖企业无疑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北京东正拍卖就悄然退出秋拍序列。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中小型拍行打出“特色牌”,北京银座就推出了主打京剧用品的“声闻振雅——梅兰芳暨师友故物”专场,并斩获白手套。北京荣宝则推出包括“石蕴山辉·巴林石集珍专场”在内的16个专场,取得7.58亿元的成绩。
梳理今年的秋拍不难发现,高价拍品的成绩情况似乎未能尽如人意,仅有4件拍品进入“亿元俱乐部”,不及春拍所产生的6件过亿拍品,多件有望破亿的拍品未能高价成交。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分析称,“拍卖行业是一个信心行业,市场并非是缺乏资金而是藏家对艺术品市场的信心不足,在经济整体并不乐观的态势下,许多藏家都表现得非常谨慎。”
对于各家拍行不约而同在今年秋拍选择“减量提质”的做法,季涛认为一方面拍卖行出于“精雕细琢”的考量,许多国际拍行都选用这种掐尖征集的策略,这也凸显了国内拍行在策略上靠拢的趋势,对市场平稳发展来讲无疑是一个利好信号。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存在拍卖行征集困难或是拍品分流的可能。
从市场的拍品结构来看,已经从传统的“美人腰”结构向更为健康的“梨型”结构转型,而这正是得益于“减量提质”策略的落地和中高档拍品的复苏。北京湛然拍卖总经理朱邈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表示,“只要有优质的拍品藏家是乐意购买的,前几年增速很快但也存在着很多泡沫,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艺术品市场在大态势平稳的形势之下会更加细化市场,精耕细作,只要市场中有优质的拍品,相信藏家是乐于出手的”。
针对此类情况,藏品出手需要更加专业的机构公司进行多维度运作交易。但好的藏品永远不缺少有时间的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