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片,也即裂纹对于陶瓷来说十分普遍,不独龙泉窑,几乎每一个窑口的瓷器都有开片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开片?因为胎体和釉层是两种不同物质,两者的热膨胀系数不同,当器体从烧制时的高温熔融状态冷却凝固至常温后,如果釉层比瓷胎收缩率高,釉层就会因过度收缩而出现裂纹,这种现象即称为开片。也就是器物一出窑就有开片,它是难以控制的技术缺陷造成的,开片的深浅、长短、走向都是无意而自然的。
除了热膨胀系数差造成的釉面开片,还有一种“二次开片”,也就是瓷器在保存过程中,随着岁月的变迁,釉面继续产生裂纹,这和瓷器所接触的空气、水分、气温等各种因素都是相关的,尤其是那些埋在土里,沉在水里的瓷片,釉面腐蚀,老化,更容易产生裂纹。“二次开片”也可分两种情况,一是在原先的裂纹基础上继续延伸,这个不易被察觉;二是原先没有开片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却产生裂纹。前者往往是通体裂纹,而后者则多为局部开片,开片之处一般都是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相对较松之处,胎釉结合紧密的部位则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依然不会开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开片的瓷器才能算工艺较最完美的瓷器。
那么龙泉窑的冰裂纹又是怎么回事呢,冰裂纹是一种开片,不是所有的瓷器都能开冰裂纹,冰裂纹的产生与胎釉配方,烧成温度等都有着微妙的联系,不同的胎釉配方上釉工艺,会导致不同的开片,比如石灰质釉,也即玻璃釉的开片大都是细碎的,而像南宋官窑器,大开片很多。南宋官窑器的开片现象非常普遍,龙泉窑黑胎产品也比白胎更容易开片,这首先就跟胎釉配方相关。其次是烧成温度,一般烧成温度高,釉面硬度愈高,开片就愈快。
龙泉窑民间有一个哥弟窑传说,有开片的叫哥窑,无开片的称弟窑,传说中哥弟窑的年代被认为是宋代,但实际上,这个传说最早出现于明代。而且宋代也根本没有“冰裂纹”之说,其他的开片种类,比如鱼子纹、蟹爪纹、牛毛纹、鳝血纹等等都是到明代才提出来的,所谓哥窑“金丝铁线”也是明人的说法,金丝铁线有悖自然开片的常理,实际上是人为“做”出来的。传说只能当故事流传,不能当成严谨的学术,它经不起推敲。哥窑式审美的兴起其实始于明代,跟宋人毫无关系。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引述《龙泉县志》(南宋何澹所修版本)里的文字说“莹净无瑕者为上”,可见宋人并不认为开片“高明”,无纹无瑕疵的才是上品。
回过头来审视开头引述的那段文字,明显这是对宋代美学的误会。对于瓷器开片,如冰裂纹者自然天成,造化之妙,固令人赞叹,但我们无需将其神秘化,更不应将其上升拔高强加于宋人。此外,现代龙泉窑冰裂纹工艺与古代是不同的,古代没有人为因素,很多是局部冰裂纹,并不存在“失传”的问题,而现代龙泉窑的冰裂纹是刻意做出来的,是一种“技术手段”,虽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但很多人都知道,河南人是最早发明冰裂纹的,在釉料配方中加一定的金属,冰裂纹产品满大街都是,琉璃厂地摊上老早就在兜售汝窑冰裂纹瓷器。执行。宋代又是理学发展与鼎盛的时期,在生活上倡导节约,在美学上推崇简约素雅的审美观念。宋代之陶瓷发展也已进入中国陶瓷发展史的鼎盛时期,并出现了代表当时制瓷艺术较成就的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这五大名窑承担着提供朝廷、皇家以及贵族仕大夫生活日用的陶瓷器皿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根据宋代各级官府执行祭祀礼仪所需的祭祀用瓷的生产。其中生产烧制的祭祀器皿,均不是窑工臆想的随便制作的产品,而是严格按统一规定标准款式设计来模仿烧制上古三代之古青铜器以示庄严和庄重。龙泉青瓷历史被全新改写。作为投资者来说,应该注重处于价值洼地的龙泉窑,其官窑身份的确定,将会使明龙泉窑官窑器价格飞速上涨,由官窑器推动对整个龙泉窑青瓷的认识,会带动整个价位的提升
较端艺术品香港,澳门巡回展,面向世家,走向国际平台,欢迎您的加入!市场部负责人:王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