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演讲结束后,一位6岁孩子的妈妈对我说,孩子对待她的方式让她感到很困惑。她跟我讲了这样两件事情。有一次,放学回家,孩子见到她就说:“妈妈,我恨你!”妈妈被孩子突如其来的指责搞得一头雾水,困惑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恨我”孩子理直气壮地说:“我昨天的作业有一个错误,你为什么没帮我检查出来害得我被老师骂!”天啊,这是他自己的事情,怎么会怪到我头上妈妈对孩子的无理取闹非常气愤,可是与孩子讲道理,孩子根本不听,妈妈无可奈何。
还有一次,孩子从学校打来电话,急匆匆地对妈妈讲:“妈妈,我今天有书法课,你怎么没把毛笔给我带上”听了儿子的话,妈妈也是异常气愤,明明是孩子的事,凭什么怪到妈妈头上。
父母的“牺牲”式付出
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得知这位妈妈平时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她捏着橡皮擦坐在孩子旁边,发现孩子哪里做错了,马上指出来,然后用橡皮擦帮孩子擦掉。孩子在浴室洗澡,经常不拿内裤,她一边唠唠叨叨地骂他丢三落四,一边把内裤拿给他。孩子早上不肯吃饭,她端着碗追着孩子一口一口地往孩子嘴里塞……
这样的情景,很多做父母的恐怕都不会感到陌生。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使然,古今中外皆是如此。在中国文化中尤其强调付出与奉献,特别是中国现在的家庭由“多子女家庭”向“独生子女家庭”转变,相应地,中国的教育也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与投入可谓登峰造极,父母深深的爱表现为他们甘愿牺牲时间、精力、金钱来抚养子女,教育子女。他们认为这种自我牺牲式的父母之爱堪称天下第一。
表面牺牲的父母,会让孩子失去更多
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子女,很自然地认同了父母的做法,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份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一旦哪一天父母没有做到百分之百,就会出现上面这位妈妈描述的情况,孩子会带着明显责怪的语气说:“你为什么没有把错误给我查出来”“你为什么不把毛笔放在我的书包里”好像父母真的没有尽到责任一样。表面上,父母在付出,孩子在索取,殊不知,如果父母不能调整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会失去更多。
首先,父母的“牺牲“剥夺了孩子本该承担的责任。很多父母感叹,“孩子都这么大了,还不会照顾自己。”“那明明是他(她)自己的事,为什么都怪在我的头上”父母的大包大揽剥夺了孩子本该承担的责任,于是也剥夺了孩子在承担责任过程中体验到的成就感以及能力的形成。
其次,父母的“牺牲”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与挑战,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父母都帮他(她)解决了,一旦遇到困难,孩子会很自然地想到:“爸爸妈妈会帮我解决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并不是每一件父母都能解决的,就像盖一座大厦,如果基石没有打好,稍遇风吹草动,顷刻间就会垮掉。很多人成年以后,遇到困难就产生抱怨、退缩等等表现,与童年的这种经历不无关系。
第三,父母的“牺牲”培养了孩子的自我中心。父母无休止的付出,会让孩子觉得,这一切本来就是该自己得到的。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孩子总是要大虾吃,父母买了两斤虾,孩子狼吞虎咽,吃个风卷残云。剩了几个,妈妈准备拿一只,孩子用手捂住:“不行,这个我留着晚上吃!”在这样父母的“爱”之下长大的孩子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
温柔坚定地把责任还给孩子
反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家庭普遍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家庭中子女较多。所以,那个时候的父母无暇将过多的精力关注在孩子身上。然而,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无形中培养了孩子承担责任的心态和能够担当的能力。所以,父母不妨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庭责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既能减轻家长的重负,也能使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到劳动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同时,更能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能促进他们心理上的成熟。
当前面提到的这位妈妈了解了这些之后,决定把责任还给孩子。她不再盯着孩子写作业,而是告诉他:“你功课好坏,由你自己负责,我不再帮你检查。”“每天睡觉前,你要检查第二天上课的东西带没带,如果没带,那是你的责任,我不会帮你送去学校。
规则讲清楚之后,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坚定。起初,孩子可能会有情绪,但是,父母要淡化这种情绪,一切按照规则办事。慢慢地,孩子形成了这种习惯,他不会再要求妈妈为他的错误承担责任,不会再随便差遣妈妈了。最主要的是,当孩子意识到了这是自己的责任时,他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反倒不像以前一样爱犯错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