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是从胎,型,釉,纹,发色等来寻找证据鉴定元青花的。其中器型,纹饰可以用来排除仿品,却不足以断真。胎质,釉面,钴料及发色中虽然可以找到断定真假的有效证据,但每一件瓷器的经历以及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瓷器老化程度不一,外观迹象迥然。
比如有些底足很开门,直接可以从中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有些瓷器底足却并不开门,无法作为判断的依据。出土出水器与传世品相比,即便同一窑口,同一时代,也会显出很大差异。所以,任何有效的方法和证据,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适用所有的元青花。
从光泽方面一般来说,老的元青花瓷的釉面都会反出一种深沉的光。就是常说的宝光。直观地看感到釉层较厚,好像薄薄的一层玻璃膜。光从里面反出来。柔和不刺眼。新仿元青花没作旧的一般釉面火气较重,表皮有贼光。经过作旧的有的虽没了火气贼光,也没有老物应有的宝光。酸蚀的釉面显浑、发死,与真东西光亮显然不同。具体些说又分几种情况:
1、在民间流传使用多年的传世品,一般玉质感强,莹润失透,有些还会有开片。出土的元青花,清洗干净后,一般玻璃质感强。釉面清洗不彻底的表面有一层雾状模式的痕迹,显得不光亮,把这层痕迹洗掉,会显出较亮的玻璃光泽。或不清理,但经过长时间外放擦拭,这层痕迹也会去掉,越来越亮地露出其本质的光亮。
2、从釉面的表层来说,真元青花器物表面常有橘皮纹、棕眼和缩白釉斑。
3、从釉层里面的气泡情况看,往往在密集的小气泡外有一些大气泡。特殊例外,元青花有釉层较稀薄的,釉面好像浸入胎里,合成一体,光线比较柔和,不刺眼。
在造型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四系扁方壶﹑执壶﹑凤首壶﹑梅瓶﹑玉壶春瓶,口径达45厘米的大盘﹑大碗脱颖而出,都与传统的造型有明显的不同。如梅瓶,器型高大粗壮,器身上肩肥腴,腹下削瘦,配以稳定的器座,造型十分新颖。它是符合当时的审美观与实用需要的历史产物,因此,烧制多样的美器是很自然的。更加新颖的造型有:多穆壶﹑僧帽壶﹑梨式壶﹑龙凤壶﹑葫芦瓶﹑S耳瓶﹑戟耳瓶﹑蒜头口瓶﹑双系小口罐﹑鸟食罐﹑鼎﹑炉﹑豆﹑高足杯﹑杯盏﹑大碗﹑墩碗﹑折腰碗﹑浅盘﹑葵口洗﹑菱花口大盘,口部呈平沿的梅瓶等等,其形制均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1、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挤压出的泥浆通常呈滚圆状粗细不匀,个别有瘫塌现像。
2、元青花胎体外部修胎较好。有时需侧视才可看出接口。内部一般不用修胎。可见接口挤压出之泥浆余痕。有的器物将接缝挤出之泥浆抹一下即可。
3、元青花的器物底部基本是先作平底足,然后挖足,有深矮两种。也有不挖足的平底器,大器和小器都有。不挖足的原因可能有多种。目前所见的平底器,绝大多数底外圈均斜削一刀。偶尔有不斜削的,估计是该器漏挖足。
4、胎底手工修制,先挖后削。手工削刀一般由外向内逆时针切削,形成螺旋痕, 中心收刀,多数留有明显的收刀痕。不排除偶尔也有左撇子工匠,顺时针切削修底的。中心的收刀是因收刀手法不同有所差异,有的修平,有的留有突起。元代晚期曾有初步切削底足后又刮平的工艺。因此,在有的器物底部留有螺旋和跳刀两种痕迹。
5、元青花的罐类,多数是平底浅圈足,圈足较宽,较矮,足底平整,两面斜削。后期则足底修得较圆滑,与明初相似;梅瓶多数是平底浅圈足有旋切痕迹,晚期有加刮底痕迹;玉壶春瓶及其多种加耳变形瓶圈足较高,多呈喇叭口状,底平切,有的圈足高深;盘类圈足矮浅里外斜削,足端较窄,多不施釉。有的小盘为平底,有的大盘平底加支足;碗类圈足稍高,平底两面倒角,施釉不施釉均有。
以景德镇的湖田烧造的元青花瓷而论,胎质坚细、露胎砂底光滑、时有附着铁色斑点,尊﹑罐类底部边际略有浅显较宽边足,盘类足内边呈坡形,梅瓶类足边刮削棱角有力,干净利索、宽窄不齐。玉壶春瓶圈足边线虽然齐平,但有显示里出外进之疵。
再次,元青花的釉料:元代青花瓷鉴定要领,识别胎釉及工艺的处理也十分重要。器施透明釉,釉层厚,釉色白中泛青如同鸭旦颜色(行话叫“鸭旦青”),积釉处呈湖水蓝,釉面温润如玉,釉面或多或少都有些小缩釉口,很细小但一般很自然分布,宝光披身(铁锈锡光感还是很强)。
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般较厚、色泛青白、往往有欠润泽。通常称之为卵青,较有光亮的则青白度稍弱,它与明﹑清瓷的釉面色泽显然不同。元代烧制青花瓷的窑场,尚有云南玉溪﹑建水、浙江江山县,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水平为,成为中国民族特色的瓷器而名扬世界。
一、是元青花的釉料配制:呈现出多样化,比较复杂。有影青釉、青花白釉、卵白釉、兰釉、红釉等多种颜色釉。在一些地方窑口烧制的元青花中还有灰青釉。最精美的元青花中有一种蓝中带青,青中显紫的发色,这种紫与明嘉靖回青中的紫色以及洋蓝的紫看上去相像,实际上却不同。
1、 影青釉:又称青白釉,本是宋影青瓷釉继承而来,以元早中期产品所多用。在元代,由其釉料含釉灰比例不等。釉面呈青白的程度也有变化。但都属青白釉系列。
2、青花白釉:元代景德镇使用的较多的是青花白釉。这种釉是在原影青釉的基础上改善而来。其中减少了釉灰的比例(约占10%左右),增加了釉果的比例,因此釉层中A2O3的成分增加,CaO成份降低。
元代中期以后,发明了专用烧青花瓷的白釉,这种釉整体洁白,仅在积釉处反青色,不仅透明度好,而且洁白光亮,与青花相配,相得益彰。
3、卵白釉。又称枢府釉,有釉色浮浊与清澈两种,本是元代枢密院所指定烧瓷用釉,在青花器上也镂有发现使用。尤其是元釉里红器物上民用品多。
4、灰青釉。此类釉质量较差,一般用在民用普品或粗品上。在外地窑口较常见,为云南玉溪,建水等窑口,胎粗釉灰,质地较差。
5、色釉。元代青花还常有配用色釉的,如兰釉、红釉、酱釉,有时是在色釉开光的部位绘画,也有通体黑釉绘画的,如孔雀绿釉、松石兰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