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的产地一直是古陶瓷界悬而未决的一大谜题,众说纷纭,至今却仍无经过科学论证的说法,而这也使哥窑独具神秘莫测的魅力。哥窑瓷器之名,只能起到一种代称的作用,或用它来框定我们所认识的一类瓷器的规范。
哥窑瓷器烧制最早始于宋代官窑,元代时期,哥哥洞窑所烧瓷器继承了南宋官窑的工艺特征,釉色、开片装饰上都与南宋官窑相近,因此“哥窑”二字慢慢从哥哥洞窑的称谓中演变而来。哥窑这个概念直到明代早期,才见有文献记载。
我们通常所讲哥窑,多指传世哥窑,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传世哥窑质量精美,数量稀少,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且多数藏品属于原清宫旧藏,可谓流传有绪、自成体系。从哥窑传世品看出,哥窑胎体多呈黑、深灰、浅灰、土黄色。瓷器釉色较淡,为失透的薄乳浊釉,有粉青、灰青、米黄色,以灰青色为主。器身多纹片,其中纹片大小结合,色泽有深有浅,俗称 “金丝铁线”。造型一般为碗、洗、罐、碟、瓶、炉、盘。烧造方式既有垫烧,也有支烧。开片是哥窑最主要的特征,开片与窑变一样,是色釉瓷的重要装饰手段。
哥窑的 “金丝铁线”,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其主要原因是瓷胚与釉面的膨胀系数不同,烧成后冷却过程中釉层收缩,造成釉面开裂,形成纹片。之后窑工故意用墨汁、茶叶汁等着色剂对开片进行人工着色。由于纹片有大有小,大纹片着色剂容易渗进,呈铁褐色;小纹片则不易渗入,呈金黄色,深浅两色交织,形成我们所见的“金丝铁线”。
哥窑产品传世不多,但后世仿品则不少。明朝仿哥器型多不规整,釉面尤显光亮,釉色为酱黄、粉青、灰白、月白色。宣德仿哥底部多署有青花宣德年款,其釉色有青灰、月白等,开片的纹路微微闪黑、闪红,没有宋哥釉器“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的效果。成化仿哥胎骨细洁白净,口、足通常涂酱色釉,以达到类似 “紫口铁足”的目的。
清雍正、乾隆仿品很多,雍正仿哥较为精良,釉质厚润,釉面有宋哥釉油腻酥光似的皴纹,亦布满纹片,有“金丝铁线”的效果,器形复杂,多见梅瓶、花觚、天球瓶、大型的六方瓶、投壶、盖碗、三牺尊等,另有香炉、山形笔架、小穿带瓶、贯耳瓶、葵口碗和小件方印池,洗等。明清官窑仿哥窑,制作自然精美;而民窑也大量仿哥窑,质量参差不齐,佳品不多。
四川三希堂拍卖有限公司
免费鉴定,私下交易,国际拍卖,快速出手
征集范围:
[陶瓷] 高古瓷、宋元明清官窯瓷器、民國名瓷、現代毛瓷及大師精品瓷器,紫砂壺。
[玉石] 高古玉、明清玉、現代玉、翡翠、田黃、雞血石。
[字畫] 油畫、水墨、歷代名人名家書畫、現當代書畫、各派系名家字畫。
[雜項] 郵品錢幣、古籍善本、金銀銅器、奇石雕件、文房用品、佛像。
[家具] 明清各種材質的硬木家具,以紫檀、海南黃花梨及金絲楠木等名貴材料為主。
阮经理联180系8045电 联系地址:四川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北段环球中心E1区17楼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