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库银银锭 人们对银锭并不陌生,古代影视文学作品中总有白花花的银子存在,但银锭收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属冷门,但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收藏的热度,银锭越来越重要。银锭是古代基础货币之一,我国历史上银两的货币功能始于汉代之前,隋唐以前称为“银饼”,宋金时期称为“银锭”,元代称为“元宝”,明清两代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铸造甚多。今天我们所见的银锭,以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留存下来的居多,但由于近代对贵金属流通市场的控制,民国初年“废两改元”的实施,银锭停止流通,大量被销熔,目前民间存世量不大,蕴藏着极大的升值潜力。
银锭以“两”作为单位,合称“银两”。当然这里的“两”重量并不一定相等,银的成色也不相同。所以,除了“银两”外,还有一个更为文雅更为标准的词汇“纹银”,在清代宫廷剧中我们通常能听到,这是清代对足银的称呼,是清朝法定银两标准成色,缴纳钱粮等都以纹银为标准,相当于现在的“925”千足银,当然当时的冶炼水平,即便是纹银,离千足银还是有些误差。因而纹银并非真正的银两,而是用于折算各种成色金属银的一种记账货币单位,即虚银两,也称“足纹”,各地均有不同的形制和标准。
不管是明代的官银元宝,还是清代的纹银,都是作为一种对照,用以评定不同成色和重量的碎银和银两。所以明清两代由官府铸造足量并成色十足的银锭又称砝码锭,或称共议十足银,后来一些商会组织凭信誉鉴定并打有标记的银锭也称砝码银,多数每锭重十两,成色能够达到98%至99%。形制古代对银锭的冶炼和熔铸十分宽容,使得形形色色的官锭之外,又有汪洋恣肆的民间私银出现,其价值则不在官私之分,而在其体现的史料价值与文化蕴意。
因为历代政府对银锭铸造的开放性政策,从明朝开始,银锭开始出现官铸和私铸之分。有些藏友便想当然地进入了“重官锭而轻私银”的误区,认为官锭由政府统一铸造,成色有保证,铭文清晰规整,是以收藏价值高;而私银为私人铸造,成色杂乱无章,铭文或简或繁不易鉴别,是以收藏价值低。这有些过于主观臆想,其实纵观银锭铸造史,私铸银锭最初虽然没有货币的职能,只是私营票号或商家储存和运输白银的一种方式,但后来却发挥了比官锭更大的流通作用。
这是因为私银大多是在公估银的基础上铸造,成色并非没有保证,反而比官锭铸造严格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因为当时商家多“信义”保证,而官锭多用于漕运、赋税、军费开支,与民众生活关系不大。私银只要适应当时的流通环境和民间习俗,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银锭造形无规定,特别是从清代开始,银锭的器形更加多样,各省各地各有千秋,异曲同工。牌坊锭表现比较突出,因其外形类似牌坊,又因其银成色足,可以信赖,故有此名。
所以,无论是官锭还是私银,也无论是赏鉴价值还是其投资价值,都不能以官私一概而论。一定要看银锭附带的历史价值,只有了解了银锭的历史背景、赋税、票号、货币流通等相关知识,并结合铭文中来源、产地、炉名、重量等要素,不难对银锭做出初步的赏鉴和投资分析。
据苏州钱币收藏家协会的理事季宗勃介绍,“大清银币”价值之所以较高,是因为存世量少。有近15年货币收藏经验的资深收藏爱好者顾先生表示,大清银币在钱币收藏界早就以较高的身价和稳定的上升趋势为人所熟知。相较于这些年来,陆续在收藏界掀起热潮的翡翠、南红、文玩等等,钱币收藏似乎一直不温不火,但也牢牢占据着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属于自己的一票支持者。而借着“大清银币”的网络热潮,吸引了更多普通大众将投资视野转到了钱币收藏市场上。
2004年1月,一件光绪23年的大清银币在美国StephenAlbum拍卖公司(简称SA)钱币专场拍卖会上以28.68万美元成交,合约178.1万元人民币,成为届时中国钱币板块最,大赢家。据悉,这件拍品是早前备受关注的民国时期著名钱币收藏家与鉴定家赵权之旧藏—泰和通宝折十。当然,从投资理财角度来分析,钱币收藏也是大有可为的一件事,顾先生就以清代的银币举了个例子,“大清银币”在2001年的时候,每枚售价大约在8万~10万元年的时候,每枚售价就已经达到了200万~300万元,而到了2015年,好品相大清银币单枚价格至少200万元。
我们是一家从事国内外交易会委托前期征集、与后期预展交易等策划服务业务。公司软硬件设施一流,人才汇聚,现有员工几百人,并已拥有交易师、鉴定师、估价师、中(高)级古玩艺术品投资者、专业管理人才近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