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中国古代货币,即熔铸成锭的白银,重量不等,因此以“两”为主要重量单位,故又称银两,始自汉代,其后各代皆有铸造,但流通不广,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银锭货币,直至清朝,始作为主要货币流通。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前后,民间交易多用金银,洪武八年(1375)发行宝钞(即钞)后,朝廷多次下令禁止民间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违者治罪,但政府发钞铸钱(见制钱)仍以银价为标准,银钞之间、银钱之间都有一定比价,同年定价,银一两当钱一千文,当钞一贯,明英宗即位后,放松用银的禁令,收赋有米麦折银之令,并减少各种纳钞项目,以米银钱当钞。
自明初开银禁后,物价多以银两计算。从以银表示的金价、米价、绢价看,明代白银的购买力大大高于宋、元时期。作为通货用的白银,主要是铸成两端翘起的船形银锭(银元宝),银条和码形的银锭都少见,小额交易则使用碎银。元宝银锭大小不等,大元宝一锭有重至五十两者,也有重二十两的。其上有铸造地点、重量和银匠姓名等文字。小锭上的文字多少不一。银锭和碎银的重量不划一,成色也各有差异,每次支付时都需秤称分量和鉴定成色,多有不便。
银锭,这种承载着悠久货币文化和历史的古代钱币,虽然已经退出了商业舞台,但它现在的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银锭是经由银匠之手铸成,因此每一件银锭都是独一的艺术品,现今存世的古代银锭,非常稀少,而铭文锭更是不多见。如今,古代银锭作为一种珍贵的收藏品,被各路专家学者及收藏者们争相看好。
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此枚宝面完美开阔,戳记清晰舒展,造型优美,包浆自然,品种与品相均属可遇而不可求。
明清银锭因材质珍贵等原因,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其悠久的历史和较少官铸银锭的存世量,更是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
2010年5月10日,明代“征完万历二十七年分都水司正银壹百两正,成交价2856000元人民币;
2011年6月11日,明代四川一百两银锭,成交价1955000元人民币;
2011年5月17日,清代江西“安仁县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伍十两匠万成”五十两方宝,成交价1817000元人民币;
20113年7月8日,明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一百两”银锭,成交价3920000元人民币。
报价:面议
地址:贵州,贵阳,花果园金融街3号18楼
公司:贵州雅斋文化有限公司
手机:15985567364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