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青瓷是我国唐宋时期著名的一个窑口,生产的秘色瓷又是越窑青瓷中的佼佼者,因此文物、博物馆和实会上的收藏家,他们历来都把越窑器物作为收藏的组成部分。过去在国外也有越窑制品拍卖,一件越窑秘色瓷价格之昂贵也是众所周知的。正由于越瓷器价格之昂贵,收藏者又想得到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仿制的越窑青瓷就不声不响地问世了,这些仿制者依仗着物稀为贵,投人所好来骗取钱财。
1·仿制品举例
(1)壶类。原宁波市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藏品清理中,曾发现过一件鸡壶。仿者以五代越窑面貌设计,全器施青中泛灰釉,壶口较直,鼓腹,壶嘴为一小鸡头,底部为松子状支烧印痕。这种看逗人所爱。但细看这器物造型不伦不类,泥点支烧是唐代式,露胎地方呈白色,拉坯成型在壶身中又没有旋纹,光滑如新。
执壶。仿者造型多出自《文物精华》、《越窑图录》。余姚有一位收藏家,收藏着大量的青瓷制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仿制的越窑器,不但有早期浙东青瓷中的西晋人物堆塑罐,东晋的鸡头壶,而且还有唐执壶。典型是喇叭口,扁带状把,腹作瓜棱,圈足。除釉色仿不像外,明显的破漏是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咀,仿者疏忽了,胎体更是无法作成灰白,入土开片泥痕也是新鲜可见,唐代泥点支烧的颗粒印痕仿有出来。这些仿唐执壶与宁波市和义路唐代众多出土执壶一比较也就原形毕露。
(2) 盒类。古玩交易所曾有一件仿北宋粉盒。盒盖模印菊花纹,底为矮圈足,制作光润细致,釉色呈淡褐色。其实纹样呆板,子母口与足部刮釉,露胎部分为白胎。这里指出的越窑制品除了五代、北宋时期碗类口沿刮釉成芒口,目的为镶金银扣,一般在盒类从未有刮釉的工艺,胎也不可能是白色胎体,加上支烧印痕不合乎北宋式。又一件粉盒,造型是北宋刻牡丹纹撇足盒,通体施青釉,由于过烧釉面成桔皮状。从与真品越窑粉盒完全一样。但该器釉色深鲜,盒内底划一只飞鸟,支烧印痕呈圆状。用热水冲冼,色泽呈黑青,支烧印痕也不是宋式,盒内刻飞鸟在北宋所有盒中无此例,实为画蛇添足。
(3) 碗。仿制品作玉璧底,内底有到烧短小四条印痕,印痕白灰清楚,在外部 也有四颗短条形印痕,俗称”火石红”。其实玉璧底碗出现于中唐,延至到晚唐,到五代时已演变为玉环底,此器既是唐式玉璧底器,内底外底泥点支烧应是豆状或松子状,该器是五代时的短条状泥点印痕,便显为仿制伪作。
(4) 盘。仿品也不少,典型的是宁波市镇海区的一位收藏家收藏的一只龙经纬度盘。该盘造型、釉色从口到底也较近似。但龙纹图案与北宋标准器对,便使人产生疑点。主要是线刻龙经纬度的爪有五个,一般所见的五代北宋之际许多龙经纬度和辽和统十三年龙经纬度大盘的龙纹均未见五爪龙,龙头也有变形。此器从头到五爪龙风格似清代。釉色过于”青”,支烧印痕按宋式应是长条形,而该器恰恰作点状,仿者虽然花了不少心机,但假的总是假的。
这类盘仿越器较多,其中民国时期的又一件仿品,底下刻”太平戊寅”款,支烧使用了八个泥圆形坨支烧,烧成后,土黄色的泥坨粘在底足上。此器不仅”太平戊寅”字体不像,而且也与一般北宋时采用的五或六个条形瓷土支烧,断然不同,且胎亦厚,釉色深沉。其漏洞是忽略了支烧窑具上泥点形式与排列。这类器物在本世纪30年代仿得数量最多,流传亦广。
征集范围:
一:瓷器:高古瓷、宋代瓷器、元明清等瓷器
二:玉器:高古玉、明清玉等;
三:字画:名家名画、近现代字画等;
四:杂件:翡翠、田黄石、鸡血石、青铜器、古币、印章、错币等.
古玩古董鉴定 出手 交易
联系刘经理: 上方电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