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釉里红瓷是以氧化铜着色后烧制而成的。因为烧制难度大、成品率低、传世较少,价位居高不下。元釉里红瓷如何鉴定四法:
一、器型:和同时期的青花相比,元代釉里红瓷器种类比青花少得多,而所见器型都是至正型青花造型,有罐、瓶、壶、高足转杯等。元代釉里红有两种类型:一为大气古朴的器物,直口圆肩,鼓腹下斜收,近底外扬,浅圈足;另一为外销瓷,器型较小,有圆罐、方罐、瓜棱罐。
二、胎体:元釉里红和元青花一样,瓷质坚实厚重、致密,大件作品呈灰白色,小件胎白度高,接胎痕明显,修胎不太规整,胎体略显粗糙,常见一些或大或小的黑褐色砂粒,足底中心部位有小乳钉状钮,为器物平添了几分古意。
三、釉色:元代釉里红为两种,一为淡青白色或灰白色,釉面平整,釉色莹润光洁,有玻璃质感,成色鲜艳,纹饰清晰。二为成色不稳,显现浅红、深红夹杂灰色,花纹晕散飞红。这是当时对铜彩料的烧成气温不能有效控制所致。
四、纹饰:元釉里红绘法有三种:线绘、拔白、涂绘。元早期采用涂抹方法,或在胎上刻画纹饰后再做填红,形成红底白花;或在刻画的纹饰上填红,形成白底红花。纹饰题材丰富,有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等。元后期作品多为线描纹饰釉里红,技法单一,勾勒加简单点染“釉里红”瓷器收藏,自民国时期以来一直受到藏家重视。当时的古玩市场中很少能见到“釉里红”,偶尔出现必受追捧,且价格远高于青花、粉彩。随着拍卖市场的启动,“釉里红”瓷器的价位逐年上升,曾有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1986年于香港被日本人以940万港元拍走,专家估计,此品当今若再上市拍卖,价位当在2000万港元以上。2006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的创世界纪录价位在香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创下了当时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最,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高价位纪录之一。20011年,一只乾隆官窑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惊现香港苏富比,这件当年宫廷内的大型陈设瓷,最终以1014万港元成交。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高价位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几乎每件明釉里红瓷品,都能在拍卖市场上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影响所及,清初釉里红瓷品,在拍卖市场上价位也直追明瓷。自深圳市盛市拍卖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企业根本,秉承顾客至上的工作准则,依托雄厚的专家队伍和遍及海内外的客户资源,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在各个艺术品拍卖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行业的竞争力不断提高,严谨、自律的作风赢得了社会大众的信赖和支持。
希望在新的机遇面前,为藏家搭建起的交易平台,将专业的服务理念贯彻下去,在港台、大陆、亚太市场,乃至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席位,成为行业内的标杆,力求把专业、完美的服务奉献给每一位客户。
买家构成:
港澳台集团客户;集团客户;山西大买家;江浙房地产老板;温州商会等等
国内外高端客户的雄厚实力保证。
高人气聚全球华商财力,定向委托搜天下资深藏家宝物。
海量媒体宣传和网络展拍结合,打造立体的宣传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