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开始把铜钱陪葬在坟墓里,以求逝者在另一世界中继续享受财富。而专门用作冥钱的仿制货币,如陶钱、石钱也相继出现。战国时期,燕国弧背尖首刀币和齐国“齐法化”刀币的背面都已铸有“吉”字的,而齐国六字刀币“齐建邦长大刀”也有学者认为是田单复齐时齐国特别铸造的纪念币。
到秦汉以后,压胜钱正式成为独立于流通货币的一支,即所谓的“非正用品”钱币。在汉代五铢钱中,有的钱币正面铸有“脱身易、宜子孙”字样,有的正面为“辟兵莫当”,背面为“除凶去央”,显然是为避凶致吉而特意制造的。这些钱币虽然仍属于仿制铸币,但钱文已经改成了吉祥词语和图案,制作的主要用途也已从陪葬变为佩戴。西汉之初的宜子半两、太常半两等钱穿口均为菱形,而菱穿的目的可能是出于美观和佩带时始终保持钱体字文端正。由此判断,它们应该是被用来佩戴的。王莽至东汉时期,钱文类花钱的种类很多但数量很少,典型的有背面铸有吉语、规矩纹或星象纹等的五铢、大泉五十等钱。另外,汉代还有一类挂钱(一说为扣饰),钱上有一大圆环,钱下有一小方环,面文多为“日入千金、长毋相忘”和“除凶去央、辟兵莫当”,在上海福泉山西汉墓及内蒙古汉墓均有出土。
汉代之后直到南北时期,花钱种类及数量都非常少。南朝梁武帝萧衍太清年间铸造的太清丰乐钱曾被认为属于吉语花钱,但2000年9月,该钱在江苏宜兴市一次性出土了四千多枚,因此其性质被重新认定为流通货币。
明清时期,压胜钱的铸造和流传达到鼎盛时期,称谓繁多,内容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