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葚菌核病(白果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桑葚菌核病又称白果病,是果桑的主要病害,其病原孢子随气流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侵染雌花、青果及早生桑的新梢和嫩芽,主要是侵染雌花,侵入雌花后,果肉肿胀,呈乳白色会灰褐色,捻破后可闻到腐烂臭气。 桑葚白果病对果桑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危害严重时可造成绝收。该病随风传播,感染桑果,导致果肉呈现乳白色或灰白色、有臭味,菌核随病果落入土中,在土壤中越冬,来年春季桑树发芽,温度适宜时再次成为侵染源,一般4月中下旬为病害高发期,一旦发病很难治愈,因此必须通过早防重治,周年用药的防治措施预防此病的发生。
发病原因:
1、气候:温度高、土壤潮湿,桑园的通风性差,容易发生白果病。如果在花果期遇到阴雨或高温多湿的天气,极可能导致白果病的大爆发。
2、防治时间:很多果农认为白果病病原菌只有在桑树开花期能够感染发病,仅在开花期防治此病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因此需要周年用药综合防治。
3、施肥:偏施氮肥会导致树体徒长,消耗大量储备养分,树体营养不足,抗病性差。同时也会造成土壤板结、盐渍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发生规律:
1、侵染特征:桑葚菌核病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到次年春季桑树开花期间,若条件适宜,土壤中的菌核就会萌发而后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传播到雌花上,引起侵染。病原菌入侵雌花后,菌丝大量增殖并侵入子房内,最后由菌丝形成菌核,菌核随着病果落地,进入土中越冬,第二年春季桑树萌芽时,随气温升高,再次成为侵染源。
2、发病因素
a.气候:在开花期间,若雨水多,土壤湿润,气温高则有利于土壤中的病菌萌发,进而促使菌核病爆发。
b.施肥,偏施氮肥会导致树体虚旺,细胞不紧密,树体营养不足,抗病性差。同时也会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活性降低,为病原菌的繁殖提供条件。
c.组织幼嫩:果桑不仅开花期感染菌核,在整个结果期都可感染,只是以开花前后感染最多,青果期感染相对较少,成熟果桑不感染。可见幼嫩组织最易感病。
二、防治措施:
1、物理方法:
a.深耕:对发病严重的桑园,在果期结束后对桑园进行一次全面的深耕可使得部分病原菌被深埋土中,不利于其萌发。
b.地膜覆盖:若遇春季雨水多,在桑树开花前用农用薄膜覆盖地面,可有效隔离病原分生孢子,使之无法侵染花器。
2、使用药剂:
施肥:奥农乐(中草药生物菌肥)+有机肥,生物菌不仅可固氮固碳为树体提供养分,还可以调节土壤的团粒结构、盐渍化、酸化等问题,同时还有“占位”拮抗病原菌的作用,直接降低发病率。
原理:
《靓果安》——中(草)药制剂,含氨基酸类、多硫化合物等多种高能量物质和中微量元素,提高作物酶活性,提高抗逆能力。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增加叶、果蜡质层,减少日灼,提质增效。具有安全性较高特性,可以在作物生长敏感时期、发病条件临近、病症加重初期适当高浓度使用。高浓度使用时防病治病、营养复壮效果显著提高,连续使用有累积效果。
《大蒜油》——高仿类硫醚化合物,真细菌通杀,内吸性强(与中药杀菌剂等复配实现药效优势互补),挥发气味(杀菌的有效成分)对空气中病菌孢子有直接杀灭作用,对鳞翅目等害虫有驱避作用。大蒜油安全使用底线为1000倍,花芽期慎用,敏感时期倍,应用后部分病叶脱落属正常现象。
《沃丰素》——内含氨基酸、腐植酸、多糖、微量元素锌、硼等,补充作物营养,提高光合速率,增强株体免疫力,增加产量,改善品质,一般用药一周左右叶片发黑油绿,壳聚糖多糖类可增加果实甜度,甜度高压秤产量高。
预防措施:
施肥:奥农乐(中草药生物菌肥)+有机肥,生物菌不仅可固氮固碳为树体提供养分,还可以改良土壤,调节土壤的团粒结构、盐渍化、酸化等问题,同时还有“占位”拮抗病原菌的作用,降低发病率。
a.桑芽萌动时:靓果安300倍+沃丰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喷雾
b.开花前:靓果安300倍+地力旺300倍+沃丰素600倍喷雾之后每间7天喷一次,喷3-5次,直至少量桑果转色时停喷。(注:青果期比较重要,此时若遇菌核病高发气候条件,将靓果安的浓度提升至100-150倍)
注:花前和青果期喷药时:桑枝、干、叶、果和地表面全都要喷洒预防)
菌核病治疗方案:
靓果安100-150倍+大蒜油1000倍+化学药喷雾(如菌核净),连续喷雾即:今天一遍明天一遍连续打2遍,其中一遍配着化学药。若高发条件持续在,打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