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芦即紧接主根,相对平滑且细长,没有芦碗的那一段芦,习称“圆芦”。是野山参的典型特征。圆芦是因为野山参生长时间长,早期的芦碗逐渐退化消失而形成的。园芦上有紧密的环形棱皱,一般可认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鉴别时万万不可忽略,由此可以判断野山参的生长年限。
但圆芦表面的状态很复杂,并非完全一样,常常带各种形态的茎痕,个别的还具有明显的芦碗,不过与堆花芦和马牙芦部分比较相对平滑。不论圆芦本身的样子如何,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总是不难分辨的。
原因是圆芦上一般没有艼(不定根),而紧接其上的堆花芦则常常有艼,因此可以从芦的基部向上到第一个较大的艼为止或“以艼帽为界”把圆芦部分与堆花芦或马牙芦部分区分开。
年限短的野山参圆芦会短一些,年限长的野山参圆芦会长一些,二马牙品种的野山参都有圆芦。圆芦上会有许多潜伏芽,但是绝不长艼。也有些圆芦细长而且特别的弯曲,成旋转状,但不一定是老山参,年老的野山参会有长长的圆芦而呈弯曲状,年限短的野山参只有短小的一段圆芦成挺立状。
关于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是怎么形成的,一般认为是野山参日久年深,早期的芦碗变得界限模糊,芦碗也不再明显所致,这种说法很容易被常人接受而流传至今。对这个问题许多移栽野山参和栽培“山参趴货”的人,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根据不足。
年龄较小的野山参(生长20年以上的)多数都具有圆芦,为什么园参无论生长多少年也没有圆芦的样子?有研究学者用放大镜和解剖镜观察新鲜野山参的圆芦表面,有时可见活动的休眠芽,圆芦表皮和木栓层并不比圆芦以上部分老,相反有时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