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国的过程中,军政府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后来演变成军阀混战)。军政府作为非常时期的区域性临时政府,曾发行过钱银,如湖北军政府和四川军政府,都发行过铜币,但只有四川军政府发行过银币,非常珍罕,历史价值浓厚,含义巨大。这些钱银,开端是为了筹措军饷,保持政府开支,后来也成为了区域性的钱银,因而军政府钱银具有军用钱银和民用钱银的双重职能,含义重大。
1911年5月,腐败的清政府假借铁路国有化名义,将民办川汉、粤汉筑路权出让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激起全国各地人民的反对,四川省反响尤为强烈,数十万人参加了保路同志军。武昌起义后,各省先后宣布独立,保路军包围了成都。
清末四川通用龙模铸造银币,民国成立后废除龙模,由四川军政府自创模型,“一面中书四川军政府银币四字,中心作海棠花一小朵,上边加军政府造四字,下边加壹圆二字;另一面用十八小圈绕一大圈,圈内篆文汉字,以直线纹为底。上边加中华民国某年字样,其银字的金旁系连书四画。此项模型即为四川银元定型,一直未变。”
民国元年(1912),成都造币厂开铸四种银币,一元币重七钱二分、五角币重三钱六分、二角币重一钱四分四厘、一角币重七分二厘。当年共铸二百九十余万元。其中各种角币约一十一万元。此后“一角、二角的银币完全停铸,只铸五角币”。故一、二角银币当时在市面流通很少,现更其难觅。
民国二年(1913),川督胡景伊为镇压熊克武在川发动的二次讨袁革命,军需孔急而大肆鼓铸汉字川版银元,至民国四年陈宦入川时止,共铸一千三百余万元,其中仅有五万余元五角币。民国六年(1917)罗佩金、戴戡主持川政时,又完全停铸五角银币,只铸一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