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支付服务监管框架》于2018年11月19日提交国会,进行一读;在这之后的一个月时间,国会议员对其进行了仔细研究。将为交易所发放牌照
据MAS1月14日的通告,在经过二读并通过国会审议后,这一框架已被正式立法,并被命名为《支付服务法案》(Payment Service Act)。
这项法案将直接影响众多在新加坡市场中的数字货币交易所、钱包及OTC平台,并将从风控和合规两个方向对相关业务进行全面监管。
值得注意的是,法案的监管范围是所有在新加坡市场有实际运营的相关机构,而不仅限于注册地在新加坡的机构。
正式出台后,相关机构将有6个月的时间向MAS备案。
“牌照制度”则是为了更好顺应市场灵活性而设置的监管框架,其中共设有三类牌照:“货币兑换”牌照;“标准支付机构”牌照;和“大型支付机构”牌照。
第一类“货币兑换”牌照:
仅限于货币兑换服务,监管方向与现有的MCRBA法案类似;因业务本身的商业规模较小,涉及的风险也较低,因此该牌照的监管范围也较小。
第二类“标准支付机构”牌照:
监管上述7种服务任意组合而成的商业,但对支付或转账额度上限有要求,即一年中平均每月涉及的金额不超过300万新币,或,一年中平均每日涉及的电子支付流水不超过500万新币。由于额度较小,这一牌照的申请要求也较低,为创新型金融企业提供类似“永久沙盒”的宽松环境。
第三类“大型支付机构”牌照:
监管超过“标准支付机构”牌照所设额度的所有业务。因涉及的金额更大,风险更高,牌照审批要求也更严格,监管范围也更广。
这项法案让新加坡成为少数几个对数字货币业务有明确监管的国家。这一全新的法案下:所有数字货币交易所、钱包以及OTC平台都属于支付型代币相关服务商,必须申请相应牌照以合规化运营。
《支付服务法案》出台后,包括火币、Bibox等大型交易所均需着手准备牌照申请。数字货币相关业务涉及的流水普遍较大,这些机构大概率需要申请“大型支付机构”牌照。。
这项全新的法案从降低业务风险入手,为市场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监管模式;同时,也为广大用户群体提供了更全面的资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