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程:
进水经过布水器输入反应器,与下降管循环来的污泥和出水均匀混和后,进
入第一个反应分离区内,流化床反应室。在那里,大部分COD被降解为沼气,在
这个分离区产生的沼气由低位三相分离器收集和分离,并产生气体提升。气体
器顶部的气体/液体分离器,在这里沼气从水和污泥中分离,离开整个反应器。
水和污泥混和经过同心的“下降”管直接滑落到反应器底部形成内部循环流。
从第一级分离区的出水在第二阶段低负荷后处理区内被深度处理,在那里剩余
的可生物降解的COD被去除,在上层分离区产生的沼气被顶部的三相分离器收集
,并沿二级“上升管”,输送到顶部旋流式气体/液体分离器,实现沼气分离和
收集。同时,厌氧出水经过出水堰离开反应器自流进入后续处理中。
特别要注意避免气泡进入沉淀区,要使固——液进入沉淀区之前就与气泡很好
分离。在气——液表面上形成浮渣能迫使一些气泡进入沉淀区,所以在设计中
必须事先就考虑到:
(1)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尽可能避免浮渣的形成条件,防范浮渣层的形成;
(2)必须要有冲散浮渣的设施或装置,在污泥反应区一旦出现浮渣的情况下,
能够及时破坏浮渣层的形成,或能够及时排除浮渣。
如上所述,UASB中污水与污泥的混合是靠上升的水流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泡
来完成的。因此,一般采用多点进水,使进水均匀地分布在床断面上,其中的
关键是要均匀——匀速、匀量。
UASB容积的计算一般按有机物容积负荷或水力停留时间进行。设计时可通过试
验决定参数或参考同类废水的设计和运行参数。
设备特点
1、微生物均以颗粒污泥固定化方式存在于反应器之中,反应器单位容积的生
物量高。
2、能承受更高的水力负荷,并具有较高的有机污染物 3、 用于将污泥或
流出液人工回流的机械搅拌一般维持在zui低限度,甚至可完全取消。尤其是颗
粒污泥UASB反应器,由于颗粒污泥的密度较小,在适度的水力负荷范围内,可
以靠反应器内产生的气体来实现污泥与基质的充分混合及接触。因此,UASB可
节省搅拌和回流污泥所需的设备和能耗。
正式启动反应器的步骤
1、检查阀门开启是否正确、是否能开启正常。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完全按试车方
案要求准备完毕。各项验收是否完全结束。再次按施工设计图纸详细检查一遍
是否有漏项、缺项、不到位的地方等。
2、开始按事先制定好的对厌氧反应器进行“试漏、气密性试验、吹扫”的操作
方案进行操作。
提醒:憋压试验时一定要缓慢通气,直到第一个三项分离器开始翻气时才停
止供气,这时就可以计算水封液位了。如果可能ZUI好将三项分离器调整到同时
翻气。另外,进行出水堰水平试验一定要小水量,这样找出的出水堰才能比较
水平保证同时出水。
3、如果上述操作均顺利完成,建议反应器的水不要外排,直接进行污泥接种。
在进污泥之前,切记要保证水封液位处在正常控制液位,同时水封顶部的放空
阀要完全打开而且与沼气相连的用于以后检修吹扫用的空气或氮气管路的阀门
前一定要用盲板封死。污泥接种量我的经验是无论颗粒污泥还是絮状污泥ZUI好
都要保证在反应器体积的1/3~1/2之间,当然少一点也可以。
厌氧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
厌氧生物技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共发生过两次高潮。*次高潮是从20世纪
50年dai起,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此时
科学家们kai发了厌氧氧化塘、普通厌氧消化池、厌氧接触工艺反应器即*dai厌
氧反应器,于是在世界范围内kai始尝试应用厌氧生物技术。这一dai的厌氧反
应器采用污泥与废水完全混合的模式,污泥停留时间(SRT)与水力停留时间
(HRT)相同,停留时间需要20~30天,厌氧微生物浓度低,处理效果并不理想
IC即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相当于两个UASB串联使用,主要由混合区、颗粒
污泥膨化去、深处理区、内循环系统、出水去五部分组成,核心部分由布水器
、下三相分离器、上三相分离器、提升管、泥水回流管、气液分离器、罐体及
溢流系统组成。基本原理如下:两层三相分离器人为的将整个反应区分为上、
下两个区域,下部为高负荷区域,上部为深处理区。废水在进入IC反应器底部
时,与从下三相气液分离器回流的水混合,混合水在通过反应器
IC运行温度的设计完全和UASB一样,在调试运行上和UASB区别不大,只是
在刚进水调试时尽可能采用水力负荷高些,然后逐步交互提升水力、有机负荷
,尽可能在负荷提升过程中保证第一反应室上升流速大于10m/小时,但较大水
力负荷较好控制在20m/小时以下,这样即保证第一反应室污泥床的传质效果,
也避免污泥流失.
气、固、液三相分离装置
1、三相分离器是UASB反应器最有特点和最重要的装置。它同时具有两个功能:
1) 能收集从分离器下的反应室产生的沼气;
2) 使得在分离器之上的悬浮物沉淀下来。
2、三相分离器设计要点汇总:
1) 集气室的隙缝部分的面积应该占反应器全部面积的15~20%;
2) 在反应器高度为5~7m时,集气室的高度在1.5~2m;
3) 在集气室内应保持气液界面以释放和收集气体,防止浮渣或泡沫层的形成;
4) 在集气室的上部应该设置消泡喷嘴,当处理污水有严重泡沫问题时消泡;
5) 反射板与隙缝之间的遮盖应该在100~200mm以避免上升的气体进入沉淀室;
6) 出气管的直管应该充足以保证从集气室引出沼气,特别是有泡沫的情况。
对于低浓度污水处理,当水力负荷是限制性设计参数时,在三相分离器缝隙处
保持大的过流面积,使得上升流速在这一过水断面上尽可能的低是十分
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