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元青花瓷辨别特征主要有七点:
一、元青花通常胎体厚重,上手感受适中;
二、器底无釉,大都器底有显着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
三、青花色泽有淡雅、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
四、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通常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有些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有些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
五、分段制作,拼接而成,接底痕迹非常显着,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
六、凡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之梯形。
七、高足杯的杯身和足选用湿胎接合,足内顶端无釉,并且通常有乳丁状凸起,足部空心而不封底。
精品元青花有几个特色:
首先是器型硕大,大瓶大罐大盘,这与元人的气魄有关。元人是骑马民族,也称游牧民族,胸怀宽广,不会畏畏缩缩。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酒杯上书有"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极精确地反映了元人的心态。关于元青花,把握住这一点极为重要。
其次是大瓶大罐通常纹饰层次多,可达八九层或更多,而后世不再如此费事。纹饰主要分为主题纹饰和辅佐纹饰两种,瓶、罐的腹部和大盘的盘心,多绘主题纹饰。但也有单一层次的元青花,通常只绘有龙纹。总体看来,元青花的装饰方法多样,有印花、雕花,但大有些器物都是运用传统的绘画手法,即白地绘彩。还有一种"反青花",学名是"青花拔白",即以青料作为地色,主题纹饰以显露的白瓷有些出现。元青花所用的青料有浓翠和灰淡两种,多有铁斑。
绘法有几点与后世不一样。莲瓣纹,俗称八大码,绘在器物最下部,每个莲瓣独自建立,互不相连。明今后就不这么画了。花卉叶子,多呈葫芦型,有两节和三节画法,笔触肥硕,意趣古拙。再有即是元青花的体裁多样,主要有植物纹,如缠枝牡丹、莲花运用的最多;动物纹也较遍及,龙纹、凤纹、鱼藻纹、狮子纹等,这些动物均被体现得肢体有力,相貌写实,挥洒自如,鱼游狮吼,体现出一种天然的状况,这一点也与元人的民族性相吻合。此外,还有一些杂宝、人物故事等纹饰较流行。
一、元青花通常皆胎体厚重。
二、釉有青白釉、枢府釉及典型的青花瓷釉。
三、青花色泽有浓翠及灰淡两种,均有铁斑。
四、器底无釉。碗、盘之类底足基地有乳丁状突起。
五、具有圈足外墙斜削的元代瓷器遍及特征。
六、多棱梅瓶、多棱玉壶春瓶、多棱瓢瓶及方形扁壶、高颈大罐等为元代特有的器型。
七、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的梯形。
八、少量青花器仍沿用枢府瓷特有的小底足。
九、大都器物图画斑纹布满全器,分多层次布局。
十、某些图画斑纹具有显着的元代特征。梅瓶、罐、玉壶春瓶等类器物近底部通常有仰莲瓣纹,元代的仰莲瓣有两个遍及特征:一是每瓣分隔描写,人明今后通常各瓣之间不再分隔,而借用边线;二是莲瓣边框均有青花涂改之粗线,人明今后通常用细线条双勾莲瓣边框,并且其间不再涂施青料。
缠枝牡丹的叶子,元代非常规则,入明今后则多变形。缠枝莲叶瓣,元代成葫芦形,入明后都变形。 以上这些可以作为初步断定元青花的根据,但有必要阐明的是,元青花近年赝品极多,随处可见,而真品反倒百里挑一,难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