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供应 求购 产品 公司 登陆

申请CNAS认证资质需要多长时间

  • 发布时间:2021-05-23 15:06:57
    报价:面议
    地址:江苏,南京,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南路89号
    公司:南京邦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手机:13809040103
    电话:025-58850376
    用户等级:普通会员 已认证

    申请国家CNAS认可、CMA认证(计量认证),不成功,全额退款,全国代办。

    南京邦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代理国家CNAS认证CMA认证的咨询服务公司,我们不是全能型的咨询机构,我们只做我们所擅长的,我们致力于把我们所擅长的项目做到zui专业,让我们客户用zui低的成本、zui短的时间通过CMA/CNAS认证项目的评审,快速获得CMA/CNAS认证证书,100%的保证能够帮您把CNAS/CMA实验室认证办下来,不成功,全额退款。

    以下内容是行业相关标准的节选,内容与标题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具体实验室CNAS/CMA办理步骤,实验室CNAS/CMA认证办理费用,实验室CNAS/CMA认证办理要求条件,欢迎您来电咨询,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4.5.6.1外部服务质量和供应品质量是保证本公司正常工作所不可缺的条件,也是关系到检测结果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本公司对影响检测质量的设备、消耗材料、加工、溯源等环节的供应品和外部服务质量的控制执行《采购管理程序》。

    供应品和外部服务的验收:

    供应品的验收:

    供应品包括影响检测质量的物品等。按照采购文件中规定的验收标准和质量要求对供应品进行验收,证明供应品符合检测标准、规范的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其验收证明记录均予保留。

    外部服务验收

    外部服务包括:检测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搬运、安装、维修、保养;计算机服务系统(含硬件、软件),标准服务、样品运输服务、检测设施设备维护服务和人员的培训等。

    服务完成后,本公司组织人员对服务质量按规定的验收标准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不予接收,其验收证明记录均予保留。

    4.5.6.3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本公司在采购供应品以及接受外部服务时,应事先编制详细的采购申请。采购申请中应详细列出外部服务和供应品的技术要求,采购申请发出前应办理审批手续;设备管理员应记录所使用供应品的质量状况,为评价、选择合格供应商提供信息。

    4.5.6.4在实施采购前,由本公司组织对拟选用的外部服务单位和供应品生产厂家进行评价,并将通过评价合格的外部服务单位和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册》,经批准发布,以供做为选择供应商的依据。并保存评价记录及《合格供应商名册》

    4.5.7.1为了解客户对检测的要求和及时得到客户对检测活动的意见和建议,本公司应与客户或其代表沟通和合作,并在确保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到本公司监视与其工作有关的检测活动或验证所需的检测物品的准备、包装和发送,以便有利于双方理解,避免认识的不一致造成的偏差;使检测工作更能满足客户的要求.

    4.5.7.2当客户要求与本公司保持技术方面的良好沟通并获得建议和指导时,本公司应客户的要求可以给予客户根据检测结果得出的意见和解释。

    4.5.7.3本公司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与客户尤其是大宗业务的客户保持联系,并将检测过程中的任何延误和主要偏离活动通知客户。

    4.5.7.4本公司行政部应每半年组织开展一次客户满意度调查,以使及时从客户处搜集相关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信息,这些反馈可用于改进管理体系、检测工作及对客户的服务

    4.5.8.1受理和处理好客户的投诉是提高本公司信誉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管理体系审核和评审的依据。因此制定《投诉处理程序》,明确对投诉的接收、确认、调查和处理职责,跟踪和记录投诉,确保采取适宜的措施,并注重人员的回避。

    4.5.8.2本公司将通过各种渠道,利用与客户接触的机会收集客户的各类投诉信息。耐心接待来访投诉客户,并详细做好记录。同时受理投诉信函、投诉电话,经阅读、分类、整理成相应记录以供核实。并保留投诉信函及电话记录。

    4.5.8.3本公司将针对投诉信息及时开展调查,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处理方案,当投诉涉及本公司服务时间、服务态度、服务收费等问题时,应有针对性加强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培训;当客户或其他人员及机构的投诉涉及本公司的质量方针、管理体系时,应及时对本公司的管理体系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进行审核。

    4.5.8.4投诉的处理将及时有效,按其投诉造成的不符合严重程度,制定适宜的纠正措施,使由于投诉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zui低限度。具体可执行《不符合项管理程序》、《纠正措施程序》或《应对风险与机遇控制管理程序》。并保留针对投诉所开展的调查和纠正措施记录。

    4.5.8.5经过调查核实,确认检测结果正确,属于客户的不理解而非我方责任的,由本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以电话、信函、走访等方式向客户解释清楚,以便取得客户的理解,消除误解。如客户要求复检,复检费用由客户承担

    4.5.8.6如果确属本公司原因,造成客户的投诉和不满意,本公司应组织相关岗位人员则按《不符合项管理程序》和《纠正措施程序》进行原因分析,确定纠正措施并实施。客户要求时,本公司应安排复检,并承担复检的所有费用

    公司通过建立和维持《不符合项管理程序》,对已发生的不符合工作、偏离管理体系或技术运作中的政策和程序的活动进行控制,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维护客户的利益。当公司活动或结果不符合其自身程序或与客户达成一致的要求时,公司应实施该程序。

    4.5.9.2该程序应确保:
    a) 明确对不符合工作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
    b) 针对风险等级采取措施;
    c) 对不符合工作的严重性进行评价,包括对以前结果的影响分析;
    d) 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做出决定;
    e) 必要时,通知客户并取消工作;
    f) 规定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
    g) 记录所描述的不符合工作和措施。

    4.5.9.3不符合工作的发现和处理

    当客户要求、方法和程序、员工的技能和培训、消耗品、设备及其校准等众多因素导致发生不符合工作时,本公司应立即按《不符合项管理程序》和《纠正措施程序》对发生的不符合工作或结果进行原因分析,根据情况选择和实施zui能消除问题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部门负责人应保证这些纠正措施在议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对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监控,确保纠正活动的有效性。

    不符合工作的记录

    各部门应该做好不符合项及纠正措施的各项记录,并及时归档

    为消除和防止不符合工作的再度发生,本公司已建立并实施《纠正措施程序》,对可能再度发生的不符合工作分析原因,选择和实施纠正措施,并对纠正措施的结果进行监控。

    纠正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发生不符合工作的部门负责人指定责任人制定纠正措施,应选择zui能消除和防止不符合再度发生的纠正措施,纠正措施的力度要与问题的严重程度以及由此问题造成的风险大小相适应。

    技术运作方面的纠正措施由技术负责人审批;质量活动方面的纠正措施由质量负责人审批。

    纠正措施审批后,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在要求的时间内组织实施纠正措施。

    当纠正措施涉及需要修改、完善管理体系文件时,应按《文件控制程序》进行修订、变更并予以实施。

    纠正措施的监控

    不符合工作识别人负责纠正措施实施情况的跟踪验证,确保纠正措施的有效性,消除发生问题的根源。

    风险和机遇措施

    本公司制订并实施《应对风险与机遇控制管理程序》,以识别识别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和所需的改进,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类似不符合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

    公司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管理评审、人员建议、风险评估、能力验证和客户反馈等信息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公司应考虑与检验检测活动有关的风险和机遇,以利于:确保管理体系能够实现其预期结果;把握实现目标的机遇;预防或减少检验检测活动中的不利影响和潜在的失败;实现管理体系改进。公司应策划: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如何在管理体系中整合并实施这些措施;如何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风险的提出

    技术负责人负责提出技术运作活动中风险,并对采取的措施进行审批;

    nbsp; 质量负责人负责提出质量活动中风险,并对采取的措施进行审批;

    nbsp; 质量监督员负责技术运作和质量活动中风险的识别和措施的监控;

    潜在不符合监控和识别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检测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偏离;

    nbsp; 质量监督员在监督活动中识别潜在不符合,分析可能发生的原因;

    nbsp; 质量负责人通过检测机构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情况的分析,掌握检测指标的变化趋势,以识别潜在的不符合;

    nbsp; 通过管理评审、内审以及内、外部的交流与沟通,各管理岗位人员从技术运作和质量活动中寻找和发现薄弱环节,对潜在不符合进行识别和分析。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检测机构的一个永恒目标。我公司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寻求对其过程改进的机会,确保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改进方法

    制订并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改进方向;

    通过质量监督、质量保证、数据分析、内外部审核,人员建议、风险评估、能力验证和客户反馈等发现管理体系和技术运作中的薄弱环节,不断寻求改进机会,做出适当改进安排;

    实施纠正措施和风险评估,并对其跟踪验证,实现改进;

    nbsp; 在管理评审中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发现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持续改进机会,评价改进效果,确定新的改进目标

    提醒:联系时请说明是从志趣网看到的。

免责申明:志趣网所展示的信息由用户自行提供,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由信息发布人负责。使用本网站的所有用户须接受并遵守法律法规。志趣网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志趣网建议您交易小心谨慎。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2025 bestb2b.com

©志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