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不同的类型,所有的类型在评估前都基于三点来进行考量。
首先是要看故事讲得好不好,这个是基础。
其次是主创和卡司,主创即幕后团队,卡司意味着明星阵容。不同的演员,票房号召力是不一样的,所有的阵容选择一定要和产品相匹配。
第三就是渠道,它的营销的形态,渠道的执行力。大片的渠道一定是全媒体的,铺天盖地。
电影近年来也开始注重电影的宣发,参照院线大规模的营销和宣发,稍有实力的电影都会在宣发上下功夫,毕竟想要做一部成功的电影,各个环节都得周详考虑。
以上这几个要点加在一起,是一个电影做和不做的根本。在这几点都符合要求的基础上,才会看具体的投资额度,而具体的投资额度所考察的是能不能把投资收回来,也就是找到一个投入和产出的“盈亏平衡点”,这一点非常重要。
不管是什么项目,首先需要的是一个类型化的故事,以及类型化的导演、类型化的演员去匹配,这三者必须是统一的。就像《羞羞的铁拳》,一个成型的话剧剧本,如何打破电影和话剧之间天然的壁垒,相对有一定的挑战,但是马丽、艾伦、沈腾三个人的组合是非常有默契的的,所以最后的电影成果是成功的。
除了班底的匹配度,还有两个人很重要,分别是强的监制和强的制片人。强的监制就是我们现在国内尤其缺乏的,很多团队还没有意识到监制的重要性。很多“裸奔”的项目到最后导致了什么结果呢,就是片子拍到一半出现各种情况拍不下去了,最后流产。
而制片人需要决策能力和运作能力,同时也是影片的艺术和技术的负责人。所以从整个盘面来看,除了我们前面的风险评估,其实后面过程的监理也很重要,电影是流程管理非常强的行业。
演员与电影,一脉相承,也许是电影成就了演员,也许是演员成就了电影,在电影演员的匹配上,我们始终坚持,选演员只用“对”的,不用贵的。事实zheng明好的电影能够造星,像《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包括《致青春》,好的电影都可以自己造星,而不是卖明星,所以我们当时更强调的还是内容。
确定一个演员或者导演需要与电影相关的创作的知识。现在参与评估更多的就是从项目研发开始,真正的后期评估其实不太愿意做。个人认为,电影整个的流程重点还是在项目研发上。你在开机之前,就应该把各项工作做到90%,那10%是在拍的过程中去实现的。至于营销,我认为只有好的产品才能有好的营销。
电影项目的评估都是一事一议,这个过程还是必须要做,好莱坞这样的评估过程是一个日常的流程,当然和一个成功的导演合作以后,沟通的内容会少些,但也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
我们在看一个作品的时候,还必须看出品方、监制团队是谁,制片人是谁。
评估项目,最核心的就是类型,类型就相当于标签,老百姓在进电影院看的时候想看什么,它是体验的通道。所以,类型是相对来说比较核心的东西,之后是题材。对于某一部特定电影,简单的博弈票房高低,不确定性很高。
如果我们以美国为参照,实际上所谓高成本、大制作的“大片”的平均收益率明显高于小成本的制作。这说明赌单片收入不如深入分析公司的电影制作能力。国内的电影消费需求发展很快,所以时不时会出现一些“票房奇迹”,但是不确定的机会错过了也不必过于纠结,重要的还是去寻找能够持续从电影票房中得益的公司,也就是说寻找更确定的收益。
我们采用严格的漏斗模型来做项目筛选,若合同签订后两年内影片无法在院线完成上映,甲方需返还乙方项目投资款并按乙方所投资金额年化8%支付违约金。
例如:今天有一百个项目申请,万唯以及北京文化首先会筛选,挑出我们看好的项目,这是第一步;第二,在经过专业的评估委员会评估,通过评估后这些项目才会被公布出来;第三次筛选就是投资人的自我筛选,投资人也有自己的投资喜好。第四,影片2年内不上映退还本金以及投资本金年化8%违约金。第五,对自身项目的认可,我们只会让出一部分份额。任何投资都有风险,但我们透过这种漏斗式筛选已经把投资风险降到zui低。电影项目好不好,投资人可自我评定。我们所有的影视项目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实力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