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外币流入的“奉天省造光绪元宝”
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钱币之一。由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械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共有十九个省局铸造,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背文为满文记局名,也有星月纹,字有宝河、宝真、宝津、宝云、宝黔等,尚有铭“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见“千字文”中一字,为宇、宙、日、月、往来等字)。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159=8957=7083,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亲王福晋)的儿子入继为帝,改元光绪。
奉天机器局从天津的德国礼和洋行购买了铸币机器、锅炉,以蒸汽机为动力,也有部分手工操作。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奉天机器局开始正式制造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和半角银币,并在市面上流通。不仅解决了民间缺钱的困难,而且银币是一种较为先进的铸币,成色固定,重量一致,形制统一,便于携带和计算,较过去长期使用的论两称的银块有很大优越性。这在东北地区近代货币史上是一大进步。
奉天机器局的建立和铸成银币的流通,抵御了外国银币的侵入,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奉天银元局铸。银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汉文“光绪元宝”和满文“奉宝”,珠圈外上镌汉文“奉天省造”,下镌汉文“库平七钱二分”,左右镌两朵六瓣花饰。背面中央镌蟠龙图,上环镌英文省名“奉天省”,下环镌英文币值,左右两侧各镌一六花星。
“奉天制造银元总局”的前身,是“奉天机器局”。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年),曾先后附铸银币和机制铜钱。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奉天机器局毁于战火,后来应市面之需,奉天省在机器局原址重建造币厂,名为“奉天银元总局”,专产银币铜元。光绪二十九年七月(1903年),厂竣开工,铸发银币及铜元。
奉天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即光绪二十三年奉天机器局建成后的初铸银币。银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满汉文“光绪元宝”和满文“宝奉”,,珠圈外上端镌汉文“奉天省造”,下端镌汉文币值“库平七钱二分”,左右两端各镌一个六瓣花星。银币背面中央镌蟠龙图,上环镌英文省名“奉天省”,下环镌英文币值“库平七钱二分”,左右两侧各镌一个六瓣花星。此币字体俊秀、深浅适度。蟠龙图案威武大气,刻画精美,虽然钱币年代久远,但是钱币品相保存非常完好,而且包浆自然,铸工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