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
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清三代官窑瓷则不然,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
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
的一个标准。
2、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工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
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3、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一般来说古
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
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4、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
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
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5、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
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
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 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
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6、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7、胎骨(底足)洪武前颗粒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乐后胎骨相对比以前的要细
白一些,无论胎质怎样,看上去绝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质粗细不干燥,有无氧化物都自然
,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种润腻不涩的胎质感。
8、胎骨(底足)与器物内外露胎处的色泽、老气、用料等要一致,感觉要自然。
9、火石红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
10、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
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
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
,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11、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12、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 ,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
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13、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
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古瓷中明代制品
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
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有时
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
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
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14、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
胎釉差别很大,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15、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竹刀修
胎的痕迹会留在器物的外壁及底部,竹刀修边胎的地方会留下“竹刀纹”。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
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赝品的胎有
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
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16、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
部份的 视觉 ,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
17、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
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
釉分开的“湿”感觉。
18、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19、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
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
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20、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
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
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21、仿品胎土与古代瓷胎有别。从胎的质感观察,有机械淘泥、练泥和快速陈腐的表现。
22、研究瓷片的好处(优势)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
息暴露无余,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
等,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而这
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
处显露“冰山一角”,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
往往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
色。而这些“假象”过去常被玩赏瓷器的人(包括一些古玩铺出身的老行家)认定为胎色(胎象),写入
书籍,误人不浅。盖因他们从不研究瓷片,仅凭“底足”来研究某代某窑的胎色胎象的。(又往往注重官
窑器或珍品,怎可能磕下一点来观察真实瓷胎,而又不屑于民窑大量残破古瓷,不入他们的视野)所以他
们得到的所谓古瓷器胎的的信息既少而不真实。这种把假象当作瓷器胎象的错误古代也有,比如将汝瓷的
胎说成是“铜骨”。实际上“铜骨”是汝瓷的胎的氧化现象,它确实存在,并且普遍,但却不是真正的胎
色,真正的胎色前人也有说到,就是“香灰胎”。但什么是“香灰胎”?你别去焚香炉前找印证,因
为古代的“香灰”是与现代“香灰”不同的,你是直接观察汝瓷瓷片,然后你才会明白什么才是古人
说的“香灰胎”。 ——裴光辉
23、仿品特征: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结合
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24、真品的底足内的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仿品没有。
25、一般古瓷底足露胎处其胎质有一种熟性.因年久有一些灰尘浸入,但灰尘已吃进胎内,与胎结合紧密
。新仿品露胎处的胎有生性.其灰尘浮于表面,也有的是用胶与泥土混合粘上去的。有些古瓷由于原料的
特殊性而显出独特的颜色.也是仿品所不能及的。
26、底足看到透明釉下有火石红,基本肯定是仿品。
-----
公司
业务范围:
鉴定——可出具权威证书;
拍卖——专业化运作拍卖平台(北京拍,香港拍,澳门拍,新加坡拍);
展览——打造高端精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