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7月, 清政府处户部又奏请朝廷, 拟将当时全国24处铜元局, 酌量归并为九处, 如折中所述:“然中国幅员辽阔, 若如全国仅设一厂,转运恐形不便,惟有相度地势之拼。除臣部所设总厂外,拟以山东归并直隶为一厂,湖南归并湖北为一厂,江西、安徽、江苏、清江并归江宁一厂,浙江归并福建为一厂, 广西归并广东为一厂。合奉天、河南、 四川、云南四厂,共九处, 皆归臣部统辖,调剂盈虚, 彼此均可匀拨。”在归并铜元局得以顺利实施的同时,又限定各省每日铸造铜元数额,以避免重蹈滥造的覆辙。此后,清政府将户部改称“度支部”,命各省造币厂改称度支部造币分厂,欲统而治之,巩固中央造币集权。
钱面中央有“大清铜币”四个汉字,内嵌一小字“鄂”代表地名,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字样,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别“户部”二汉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钱背中央为蟠龙,上端是“光绪年造”,下端英文 (大清帝国铜币),品相保存良好有轻微擦痕,因时间久远边缘有小磕碰线象。
面对铜元泛滥之灾愈演愈烈,清政府决心彻底改革币制,从根本上解决铜元铸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废除旧铜元,再造新铜元,1910年(宣统二年)4月16日, 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 实行银本位制, 即以银元为主币,铜元为辅币,一种新型辅币制度明文确立。
多位清帝在位时发行过铜币来作为流通货币,铜币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使交易逐渐便利起来,大清铜币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意义,不少爱好收藏古币者对大清铜币爱不释手,而收集多种多样的铜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目标。